7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记者会上,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副部长张桃林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题回答记者提问。今年中央下发了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十四个1号文件,提到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韩长赋说,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全局性、方向性的问题。(3月8日《人民日报》)
两会热点议题自然绕不开年初中央印发的一号文件,聚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培育农村新动能新产业。尽管经过数十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已经从一个传统落后的农业国家转变为工业国家,经济体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农业在经济产出中的贡献不足一成,但这并不说明我国工业和服务业的发达。相反,对于拥有世界最多人口的中国来说,从过去到现在甚至未来,都面临着粮食供应平衡的危机。目前,中国农业发展已经进入到瓶颈期,唯以化改革激发新动能找到新的突破点形成新的增长点,开辟出农村农业发展的新境界,解决城乡二元结构性矛盾,推动全面小康社会如期建成。
深化惠农改革是必须坚持的全局性、方向性问题。目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解决三个问题,适应市场需求,改善农产口供求关系;提高农业的质量和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提高竞争力。显然,深化供给侧改革,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为方法,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通过去库存、补短板、增效益、育主体、增动能,平衡供求关系、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型农业。目前,按照既有的模式,农业的发展潜力已经十分有限,必须从各个方面寻找突破口、找到着力点。一方面深化农业农村机制体制改革创新,盘活既有土地资源、旅游资源、人力资源,健全农村市场体系,确保在法治化环境下合理有序培育发展农村新经济;另一方面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加速推动农业现代化、规模化经营,确保粮食生产供应能力不下降。
深化改革激发农村农业发展内生活力。农业是农村的根本,建设新农村必须以农民为本,以农业为根。目前,虽然很多地区已经在推动农业现代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已成为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但对于大多数地方特别是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地方来说,农业仍处于传统的、分散的精耕细作模式。显然,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在于“最后一公里”,重点在于农业欠发达地区,需要中央到各地地方从政策和资金上大力支持,打破城乡制度壁垒,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动专业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建立完善农业产销链,深挖农业潜力,激发农业新动能,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持久的动力。
(作者单位:四川省三台县乐加乡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