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启幕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重庆静昇律师事务所主任彭静拟提交提案《关于打好脱贫攻坚战,遏制扶贫工作领域职务犯罪的对策建议》。她在提案中建议,凡涉及扶贫资金的立项、审批、补偿的信息要张榜公布,让群众知晓每一笔扶贫资金的用途、流向、数额以及哪些组织或个人得到了扶贫帮助。(人民网 3月5日)
截止2016年底,我国还有4335万农村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下,扶贫资金就是这些贫困群众的“救命钱”。据了解,去年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突破千亿,今年将继续加大投入。如何花好每一分钱?如何确保每一分钱真正花到位,这关系着当前4335万贫困人口脱贫成败。
从近年媒体曝光的情况看,念歪了扶贫经,把扶贫资金当“唐僧肉”,对扶贫款动手动脚者的不在少数。如原广东省扶贫办副主任李肇祥侵吞扶贫款近30万元;乐山市扶贫办原副主任马国刚利用职务之便侵吞、挪用扶贫资金582万多元;广西一公司,通过造假的手段,竟然顺利通过审核,骗取扶贫贷款贴息资金150万元……本应用于扶贫的资金被这些个“硕鼠”侵吞,令人触目惊心。
不仅如此,由于制度的缺失,扶贫款在因公招牌下屡屡被挤占、挪用更是屡见不鲜,有的被截留弥补办公经费的不足,变相地吃喝玩乐;有的巧立项目集体私分。2016年,审计署公布的对40个县扶贫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报告,1.38亿元被骗取套取或违规使用,几乎所有的县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跑冒滴漏问题,甚至有的县将扶贫资金用于请客送礼、大搞形象工程。
扶贫资金被侵吞糟蹋,除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之外,更折射出相关扶贫资金管理制度的缺陷,即扶贫资金使用缺乏透明,实行封闭管理。扶贫资金一级一级往下拨,每一级对于资金的使用情况,公众看不到一本明白账。许多扶贫项目款项的发放、项目的确定,最后的验收,全部由政府部门包办。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公众难以了解实情,监督又如何跟进?
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的“保命钱”和减贫脱贫的“助推剂”,这就要求必须提高使用效益和透明度,廉洁扶贫阳光扶贫。如何才能确保每一分钱都真真实实地用在扶贫上?关键在打破封闭管理,全面实现信息透明。扶贫资金划拨和使用情况,扶贫项目的规模、目标、申报、实施情况以及实施效果,都应作为各级部门信息公开的必选项,给出“透明账”,算好“明白账”,便于广大群众知情和监督。
扶真贫、真扶贫,让贫困民众改善现状,这才是扶贫的根本目的所在。“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要真正确保扶贫资金用到困难群众的身上,最根本的措施还是实行“阳光”化操作,完善管理制度,减少牛栏关猫的尴尬。从这个意义上说,彭静委员拟提交的“千亿扶贫款花在刀刃上”提案,是对扶贫资金精准的“靶向治疗”,不失为一份好提案。
作者单位:成都市金牛区教科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