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走出精准扶贫的认识误区

[ 作者:王国能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3-08 录入:吴玲香 ]

2017年度两会正在北京召开,想必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等话题,仍会成为会上会下的热点。在此,笔者也来凑个热闹,谈谈对精准扶贫的看法。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央的战略部署,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因而,让生活尚处于贫困之中的人民摆脱贫困,便成为全党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为此,各地方党委、政府用精准扶贫的方式积极开展脱贫攻坚,除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贫困地区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扶贫项目,采用单位、党员干部与贫困户一对一帮扶外;还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采用特殊政策,对其收入与脱贫标准的差额部分由政府兜底补齐。

按说,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脱贫由政府兜底,本是非常好的一项政策,是兑现党和政府在建立小康社会中不让一户一人掉队承诺的具体举措。可是,从各地反映出来的情况看,这样的好政策、好举措,却被个别扶贫干部钻了空子,成了他们应付差事的捷径;不是想着如何帮助贫困户寻找脱贫致富的正确方法和路径,而是想方设法让其沾上政府兜底名额的边。这既是对精准扶贫要义的错误认识,更是懒惰扶贫方式的体现。

扶贫与帮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各有其特定的含义。按笔者的理解,扶贫是根据贫困家庭致贫的具体原因,帮助其找到最适合自身、可持续发展,从而摆脱贫困走上脱贫致富的正确路径;而帮困则是对个别因自然灾害、家庭成员疾病等造成短时期贫困,以及丧失劳动能力而无法通过自身努力就能解决的困难家庭,给予临时或长期性补助。所以,精准扶贫必须走出认识误区,将扶贫与帮困区别开来对待。

有鉴于此,笔者建议:一是对于那些因自然灾害或家庭成员疾病而暂时处于贫困的家庭,动员社会力量进行专项帮扶;二是对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靠自身努力摆脱贫困的孤寡老人、残障人员,由政府出资兜底,从帮扶对象名单中剔出,统一由民政部门负责;三是对那些目前虽然处于贫困之中,但却可以在帮扶力量的支持下,通过自身努力摆脱贫困的家庭,实行单位或党员干部结对帮扶的形式完成精准扶贫。

人们常说: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担负结对帮扶的单位或党员干部,能够想党中央之所想、急困难群众之所急,把困难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就一定能够找到最适合被帮扶对象摆脱贫困、走上可持续致富的方法和路径。

(作者地址:四川省江油市中坝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