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我就开始关注这个话题了。那时,我在研究农村的脱贫问题,调研中常常听到这些叹息:“生了儿子结不起婚”“几十年脱贫,儿子结婚一夜返贫”“彩礼涨上了天”等等。之后,我又采访过很多人,先后参加过十几起婚礼,记录下了不少典型例子。一方面为他们的结婚而高兴、祝贺,另一方面又为他们付出的高额费用而沉思。
“在农村,恋爱可以自由,结婚很难;谈对象谈的是物质,结婚结的是金钱。很多婚姻并不是建立在感情之上,而是以财富论英雄。”这是日前一位大龄农民工对我说的话。
一位长辈亲戚不止一次地对我说:“你表弟年纪大了,个子也不高,咱家里的条件不好,谈了几个女娃都吹了,女方家里提出要在城里买房,这可怎么办啊,愁死了!”
“在农村想要个儿子来顶起门户,但结不起婚。还是生女孩子好,不花钱还能挣钱。”一位四十多岁的留守村民说。
“二胎政策好,但生娃养不起。生两个女孩最好,生一男一女还行,若生两个儿子,这辈子就完了。”一位乡干部说。
“村东头这小两口,去年刚结的婚,今年就离了。结婚时挺风光,借了一屁股账,婚后不久,银行催还款,债主逼债,房子不敢住,车子让法院执行走了,小两口不敢露头,整天吵架、打架,日子过不下去了。”村干部对我说。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真好,有志青年们到农业学大寨、兴修水利的工地上干半天活,就算结婚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社会风气也好,两个志同道合的男女青年把各自的日用品和生活用具搬到一块,大家热闹一阵就算结婚了。”一位正在为儿子操持婚礼的中年人告诉我。
……
上世纪六十年代,人们结婚,买一身新衣服就行了;到了七十年代,需要“二十四条腿”的家俱;八十年代时髦“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三大件;后来发展到“金饰三大件”;一直到目前的 “车、房、存折”。彩礼从无到有,从物到钱,从少到多,直到今天的十几万……
我们粗略地计算过,在农村从订婚到结婚,男方家庭大体要支付:订婚彩礼、金银首饰、内外衣服、体面的婚宴、城里购房、家用电器、额外车辆……少则三十几万,多则上百万……的费用。这对大多数农村家庭是难以接受的,甚至是致命的。
社会发展了,收入增多了,人们追求幸福的生活,这没有错。结婚费用水涨船高也是情理中的事情,但时至今日的巨额婚费,确实令人费解,不可思议。
勉强把这些问题归咎为“邻里间相互攀比”“女方虚荣心强”“社会风气坏了,不要白不要”“不要了或要少了,怕村里人说咱闺女不值钱”等原因,或多或少地都有些道理。但我更多地认为:这与城乡差别过大,城乡资源配置不合理,城乡人们幸福指数不对等有关。调研中很多女青年告诉我:一方面农村的生活生存环境恶劣、生活质量不高。天然气、暖气、卫生间、环境卫生、交通条件等方面不如城市。另一方面农村的幼儿园、小学教育不行,想让子女有一个好的教育条件……
客观地讲,巨额的结婚费用是极不正常的。除了上述的原因外,尚有一些深层次的东西,这对整个农村社会有着不可忽视的危害:
一、把爱情、婚姻和家庭建立在钱财之上,缺乏“情和爱”,是十分可怕的。长期下去,农村的离婚率居高不下是可想而知的事情。
二、彩礼、婚房、婚车、好面子的仪式等外在方面的攀比,让物质挤兑走了情爱,因钱物让父子两代人产生过节,物欲冲击或撕裂着亲情和传统的孝悌观念,也让居家养老问题在农村经历着考验。
三、巨额的婚费催生了骗婚之风,间接地助长了拐卖妇女的行当,同时在个别年轻人中滋长了偷、盗、抢等违法行为。
四、二胎政策很好,但一道高价的结婚门槛,挡住了很多年青人及农村家庭的二胎生育愿望,人们对二胎政策望而生畏。
五、巨额的婚费加剧了农村贫富两极分化,结婚成了富人及有权者的乐土,成了穷人的鬼门关,因婚返贫现象不在少数。
六、带坏了社会风气。
七、老人们为了子女的所谓幸福,把一家人半生的积蓄投入到城市,而农村本来就简陋的住房任其破烂。婚后子女进城,人走房空,不仅带走了农村的人气和生机,而且加剧了空心村的形成。
八、农村婚丧事务上的泛滥,红白理事会的无奈,村规民约的乏力,移风易俗的滞后,其背后则反映的是村级基层组织的无力以及乡村治理方面的缺位。村民自治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
九、在农村陈规陋习依然有市场,社会风气净化之路依然很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的宣传尚不到位。
作者单位:三门峡市交通交通运输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