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基层走访工作需做实

[ 作者:王宏君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2-20 录入:19 ]

初春新气象,万物换新颜,在这大好时光,各地干部紧随中央一号文件农业改革脚步,抢抓时机,行走在基层农户一线,察民情,集民意。

基层走访是密切干群关系重要一步。我们党重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基层群众更是我们党补充精神钙质的重要源泉,做好基层走访工作,是广大群众紧跟党走的“强心剂”,是基层党组织保持持久活力的“动力源”,是各项惠民政策执行好坏的“度量尺”。

走访靠走,关键在访。让走访不落一人,需敲万家门,进万家屋。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推进,农村各方面条件显著改善,基层走访无需经历汤沟过河、爬坡过坎之身体疲惫,即便是偏远农村,迈开步子,打起精神走个几里地也就到了。对现今干部来说,思想上的惰性才是影响走访效果的关键。走访见成效,需做到“眼动”、“嘴动”、“手动”。农民家住房建设、环境卫生、生活条件怎么样,需多观察,更要善洞察。看猪圈、看农田,就能了解家庭农业收入;察农户精神风貌、言行举止,便能洞悉幸福指数、政策满意度。农民嘴里出真知,我们要因势利导,打开他们的话匣子,谈实际聊困境。走访精准扶贫户,就要问新居感受、问收入来源、聊脱贫打算,把贫困户当朋友,以心换心见真心。基层干部不仅是政策落实上的“指挥员”,更需做一名群众身边的“服务员”。走访农户,遇到举手之劳,需要我们勤动手不围观,勤跑腿少指挥,肩能扛、手能提,化行动为感动。

面对基层群众,好消息坏消息都要有承受力。“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走访工作也能遇到“双股剑”,好消息是“利剑”,切割有力,坏消息是“钝剑”,毫无威力。基层群众的喜怒哀乐全都写在脸上,面对群众收入的提高、居住的改善,干部喜闻乐见,但面对群众生病生灾、入不敷出,往往锁紧眉头,不愿听不想听。对干部来说,群众的困难是我们开展工作的动力,解决群众身边的急难险重方显担当务实。群众的诉苦,不逃避少回避,甘当“出气筒”,勇当“倒水盆”,用我们的正能量去抚慰伤口,去化解矛盾。很多贫困农户,家有重病在卧,外有小孩读书,多重压力,广大干部,需要用双手温暖他们,用信念照亮他们。

对群众多一分真情,少一分应付。很多干部把走访当任务量,为提高速度,跟群众玩起了提问答问的“游戏”,这既可笑又可耻。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面对群众决不要想糊弄、想蒙骗,给群众“发压岁钱”以换取对工作的支持。党员干部需要肩负使命,身体力行,用走访的效果度量“初心”,不拼凑工作量,不打走访擦边球。我们国家到2020年全面小康,应该以此为目标,对照农村现状,带着目标走,怀揣目标问,让政策连线百姓。更要设身处地,思考走在群众前面,先在心里给自己提问,让自己回答,那才是此处无声胜有声,万千责任全化一身。

“春风化力重千钧”,基层走访就要真抓实干,得到群众的力量,让前进脚步更有力、步伐更稳健。

作者单位: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樟村坪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