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在产业扶贫中构建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的路子

[ 作者:任元彪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2-17 录入:19 ]

“产业扶贫要因户因人施策,把精准理念落细落小落实,绝不能简单地以增加多少产值、带来多少税收作为产业发展的衡量标准,而是要让产业发展效益真正落到贫困户身上,让他们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在贵州黔西南召开的全国产业扶贫现场会上强调。(02月14日光明日报)

脱贫攻坚向纵深推进的今天,如何对接市场破解产业扶贫的瓶颈?全国产业扶贫现场会给出了答案,那就是按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立足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和国内外市场需求,培育差异化比较优势,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

产业扶贫有可复制的经验。不管是东西协作扶贫,还是定点帮扶,各级扶贫干部在实践中都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在贵州的朝真乡、四川的“悬崖村”,东西协作扶贫的山峡库区,都是在兑现脱贫攻坚政策中,从改善道路等基础设施条件着手,带动当地群众转变了思想观念。结合当地的自然生态,发挥固有的技术优势,发展种养殖传统产业,在提升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中,在家门口找到了致富之路,实现了向外购买商品到当地农产品外销的转变。同时通过帮扶机构和媒体的介绍,当地独特的旅游资源受到外界企业的青睐,在投资开发旅游资源中,培养旅游人才,带动了当地群众发展农家乐的积极性,安置了一批贫困群众就业,构建了持续增收的路子。

产业扶贫关键是干部要落实责任。当然,脱贫攻坚中不仅存在群众的观念难改变的问题,而且也还存在着项目实施资金的瓶颈性问题,但主要是帮扶干部思想上存在畏难情绪。个别干部存在怕苦怕累的思想,在算输血脱贫帐上主动积极作为,在破解产业扶贫上慢作为、不作为。为此,各级要通过落实职责、加大培训等方式,进一步压实帮扶单位和干部的责任,以焦玉禄和脱贫攻坚中涌现出的英模人物为榜样,要以建不成产业扶贫基地誓不脱钩的勇气,认真领会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以供给侧改革为抓手,对接国内外市场,发挥自然优势,以公司开发、或以龙头企业+基地的模式,探索出巩固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辐射带动群众增收的新路子。

产业扶贫需要创新思路。产业扶贫的方向虽然已经明确,但要靠广大帮扶干部在贯彻供给侧改革的实践中,发掘当地资源优势,主动对接市场,弥补城市经济的短板。通过劳务培训,引导年轻妇女到城镇开展家政、餐饮服务等,把劳力优势变为资源优势。同时加大优势农产品的加工包装、在清洁家园建设中发展农家乐,让名优产品走向市场,吸引市民就地消费,在多条腿走路中构建扶贫产业新格局。

作者单位:盐亭县科技和商务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