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要因户因人施策,把精准理念落细落小落实,绝不能简单地以增加多少产值、带来多少税收作为产业发展的衡量标准,而是要让产业发展效益真正落到贫困户身上,让他们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日前在贵州黔西南召开的全国产业扶贫现场会上,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在会上强调。(2月14日,人民日报)
扶贫是党和政府多年来常抓不懈的一个攻坚项目。应该说,在党和政府的努力下,扶贫工作收到了一定的成效,许多贫困家庭因此而受益,也有许多家庭从此而摘掉了贫困的帽子。但是,这样的扶贫效益与国家的扶贫投入却是不成正比的。究其根源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扶贫定位不精准。在许多地方,把扶贫工作仅仅当作政治工作,当作阶段性工作。因此,在具体完成这一工作的过程中,自然免不了目光短浅,应付了事,刻意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事实上,贫困是有着多方面的因素,有的是因为天灾人祸,有的是因为长期的积贫积弱,有的是因为自身智力因素,有的是因为身体残疾。然而,在对待这类似问题的时候,扶贫工作者或地方党政总爱一刀切,凭着想当然办事,或者用自己的主观意志代替贫困人员及其家庭意志,如此一来自然会出现扶贫定位不精准。
过分看重扶贫政绩。各级党政或者扶贫工作人员,一旦领受任务后总爱信誓旦旦,我要怎么怎么样,我会怎么样,我将在什么期间内怎么怎么样。然而,一个人或一个家庭出现贫困,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也不是一件事两件事就能帮助改变的事情。凡是那种短平快的扶贫,凡是那种看重眼前利益的扶贫,都算不得真正的扶贫。
产业扶贫更要注重产业持续化。既然为产业,那就应该形成一个长期的持续链条,让这个链条为贫困人口创收增收,为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助推一臂之力。在产业扶贫的过程中,我们要根据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扶贫政策,采取合情合理又能帮助脱贫的措施,且采取的措施一定要是贫困家庭人口的。
总之,产业扶贫需要持之以恒,产业扶贫要切忌短平快。
作者地址:四川盐亭职业技术学校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