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梦者,方九百里,其中有山焉。其山则盘纡茀郁,隆崇嵂崒;岑崟参差,日月蔽亏;交错纠纷,上干青云;罢池陂陀,下属江河。其土则丹青赭垩,雌黄白坿,锡碧金银,众色炫耀,照烂龙鳞。其石则赤玉玫瑰,琳珉琨吾,瑊玏玄厉,碝石碔玞。——《子虚赋》 司马相如
一、野鸡
一只野鸡引起,对的,就是在这条山路,脚下扑扑楞楞地飞起了一只野鸡。鸡年大吉!旁边的小朋友说到。“山梁野雉”,正有夫子之叹。这条小道很多年没有三三五五的野鸡飞过山道、田埂、灌木林。
二、测算
村庄面积大约80000多平米,即150亩,一步步丈量。整个居住区域(道路、商店、学校、水井、其他公共设施等)200亩地。村庄周围的平坦耕地面积2000亩。通过南北宽度1500米,东西宽度1000米,估算,并扣除中间的村庄面积。周边的山地面积大约:2400亩。具体方法如下:
三块山地,山丘高度是200米,宽度是村庄的宽度100米,坡度经过铅垂线估测30度。因此单侧面山地的面积(200*1000)/sin30度=400000平米。前两块山地的面积相近,第三块是一个独山,全部归属于村庄,面积大约为单侧面山地2倍。
村庄的户籍人口是1000人(200多户),由于常年打工,实际居住人口并不会超过800人。目前村庄近三分之一土地抛荒,抛荒多为七八十年代开垦的山地。村庄周边的平坦耕地实际上90%以上仍被耕作,少部分被村民用作建筑、工地、杂物处置。
三、抛荒并不影响正常需求
最后得到结果如下:村庄的平坦耕地使用面积大约是:2800亩;山地的耕作面积大约是500亩;耕地使用面积:2300亩;用于果树栽培的面积大约是500亩;单独的山地用于护林,养护,面积大约1200亩。
我们得到的结论是:目前抛荒三分之一是可以达到二十年前的需求的。
理由如下:
二十年前,由于中国需要粮食换外汇、粮食加工农副产品出口,农业税粮食税率是15.5%。此时村庄的耕作面积:
(1)村庄周边的平地2000亩,此时村庄面积较小约为现在的一半,但是会预留大面积的打谷场、养猪场、养牛场、养羊场等。
(2)开垦的山地,面积不到500亩。此时耕地总的使用面积是:2500亩地。
村庄实际需要的土地面积(二十年间,村庄人口增加不到5%):2500*(1—15.5%)*(1+5%)=2218亩。根据调查显示,中国每年浪费的粮食可以供给2.5—3亿人食用,约占中国总人口的18%。以此对现有农田进一步休耕,所需要的农田面积是1818亩。目前的耕作面积远远大于需求。
四、对待三分之一的抛荒土地应当怎样轮换,促使生态循环的有效运转?
三田式
温铁军老师在论农业4.0的文中曾经提到过,美国大规模设施农业的实施基础是对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倾销。为此片面地追求产量,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抛弃了以前的小规模农庄的循环模式。而检验欧洲农业历史,欧洲的三田制却是欧洲独有的一种耕地轮作、休耕的管理模式。在下面我们也会谈到中国西周时代也实现过一种类似的制度,叫做:“井田制”。
三田制的欧洲古代农庄
敞开的农田并排地通过垄沟划分成长而窄的条田,用绿色地头、田埂作为每户的标志。在敞地制基础建立的轮作方法,把秋播谷物(冬小麦)、春播谷物(燕麦、大麦)和休耕地配合进行。休耕地可以让土地得到休息,长草的休耕地可以放牧牲畜。实际上实施两田轮作、三田轮作地理界限并不是一成不变,需要根据自然因素、土壤、农艺、社会影响等进行调整。
根据这个模式复原,并且通过对村历溯源,拼接100多年前(光绪年间)至十几年前的小村。
再向前溯源100年(康熙末年),大约还要加上8个村庄的人口构成现在的村庄,小村面积应当扩大至9倍,土地面积相应增加,人口依然保持在1000人,现在的每个村庄变成一个居民点100人。村史记载,200年前这9个村庄还不存在基本还是开荒点,人口都是陆陆续续在200年前筚路蓝缕而来。这也符合中国的人口规律,康熙末年中国人口总数1亿人。
关帝庙、文庙(或者是私塾)、祠堂构成了民间的公共建筑;打谷场、瓜棚、仓库构成了农业大型设施;山地此时80%以上为林地,用于狩猎(据说属于原始林拌次生林,曾经有狼出没);20%山地+20%的平坦耕地为草地,用于放牧山羊、耕牛、马、驴、打猪草等。村里的手工业包括:铁匠、木匠、纺织、烧窑、盖房;服务业有饭店、走乡串户、捡破烂等。”
五、如何上升成为一种乡村(村社)理性,更好地应对生态修复、持续农业?
站在这个角度理解,农民现有的三分之一抛荒其实是一种理性。
“此身由来不寻常,蟒袍玉带坐玉堂。”南山犹如大菩萨,两胁一泓清溪水。山林、溪水、湿地(包括村中的池塘、荷塘)自然应当保护使用。绿山墙、水边林、行道林、草地林(除了山林)需要交错种植各类杂木。尤其是行道林需要混杂阔叶树、针叶树,勿使四季长青。人工林(三层)将村庄形成三至四道防风障。村庄中间的小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生态含蕴。目前在小村所见一般为混交防风林和树篱,对其艺术化后的效果更具有观赏性。
其实自有小村200-300多年间,滨湖山谷从没有饥荒。反而是山谷外的平原地区会出现自然灾害引导的饥荒。
粗略考察中国农民运动史,秦末属于政治斗争;西汉属于政治抗议;东汉属于宗教斗争;六朝多为小规模的民族战争;隋末属于政治斗争;唐末也属于政治斗争(民间追求自由的商品经济)。北宋王小波第一次提出“均富贵”的经济主张,规模非常小。元末属于多种因素混杂,政治斗争、宗教战争、经济反抗都包含。只有明末农民运动可以归结为自然灾害影响下的经济失序,农民追求生存权利。近300年来,华北平原、中原地区会出现灾害,逼的农民逃离、迁徙,乃至于饿死殍野。
这种情况证明:由于缺乏山林含育,中国式精耕细作如果没有注重休耕,会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贾思勰多次强调保墒,可是在华北、西北地区,过度农耕导致水土流失,空用人力去补充是难以改变天道的。贾思勰建立的“保墒”理论体系,离不开北魏时期北方大片土地休耕护还林还牧的重要现实,离开这个历史背景,过去降调“人可胜天”是不对的。这种灾难多在淮河以北(即400毫米降水线以下),南方地区由于降水丰沛,江汉平原、太湖平原、成都平原等地区才可以采用人工堆肥替代休耕的方法。而在华北、西北可以采取三田、二田式的强制休耕。
六、很高兴地看到原来开辟在山腰的薄田正在被休耕,希望生态农业的种子会长成大树。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
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
相比于孔子雍容开放,鄙视管仲却称许他为“仁”;孟夫子有点太“直线条”。按照孟子的理论,人类开蒙以来积累的自然智慧、理性秩序都会在原子式的个体行动冲击下荡然无存。齐宣王反倒大度的很,对孟子的话虽没有采用。看出“春秋无义战”这句话的不成立,“义”就是辩证而出,战争也是一种辩证形式。农业理性也是在历次对自然灾害的总结中形成。
西周时期的农业模式,在《七月》这首诗歌里描写的很清楚,农林牧副渔应有尽有的农庄制。值得千万返乡青年思考,目前采用CSA模式的农场大约1000个,中国农村大约100万个,我们仅仅是中国农业力量的万分之一不及。同志仍需努力。
参考:
温铁军,《八次危机》;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贾思勰,《齐民要术》。
M·布洛赫,《法国农村史》,商务印书社,1997年版。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微信号 社会生态农业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