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三(1月30日),浙江常山县城街道两侧大红中国结高挂,正是走亲访友的好日子。上午9时多,记者跟着天马街道办事处和文峰社区的8名干部,到天马街道文峰社区给结对帮扶对象吴晖一家人拜年。据了解,春节长假以来,常山县广大党员干部利用闲暇时光走村入户,在给群众拜年的同时,也给他们带去实现新年小目标的“大礼包”。截至目前,全县各级党员干部已走访群众400余户。(1月31日 人民网)
“正月里来是新春,家家户户忙拜年”,春节里,亲朋戚友互相走动,互道祝福,拜年问候,是历史传统,也是民间习俗。应该说,春节里的拜年是一种交流,一种文化,值得传承,也应该传承。但是,像浙江常山县党员干部们这样到以困难群众为对象,在春节里开展“走亲”活动,除了春节走亲的原有内涵外,更富有时代意义。
春节里,大家都“闲”了下来,享受着传统节日的浪漫温馨。而对于一些精准扶贫中帮扶对象来说,他们迫切需要的除了物质的需要,还有精神深的需求。他们热切盼望的,就是有组织的关怀,领导的问候。《增广贤文》中“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道出了封建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冷暖炎凉。然而,就眼下来说,那些生活困难的群众,哪怕住在偏远的乡下,在传统的节日里,也会有领导干部上门问候、帮扶,是对古人世俗的颠覆。
那么,这春节里的“走亲”活动,究竟该怎样“走”才不负时代需要呢?就浙江常山县来说,就不是空洞的形式,而有着实现新年“小目标”的“大礼包”,那就是根据贫困户的具体情况,帮助寻求项目,进行技术指导,或推荐参加工作。这样的“大礼包”虽说不像现金那样让人垂涎,但能够从根本上去除穷根,点燃致富的希望。唯有这样的帮扶,才符合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的要求。
从那些困难群众的角度来说,在这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里,到家“走亲”的党员干部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活动中,心灵得到了洗礼,情感得到了慰藉,一种鱼水式的干群关系就会在不经意间形成。爱心,在春节里流淌;情怀,在春节里绽放。在这样的前提下,百姓对政府提供的致富项目从情感上说更容易接受,胜过了平日里苦口婆心的空洞说教。
早在前两年,就有不少地方开展了“认穷亲”“结穷亲”活动,但从媒体报道看,有的地方的此项活动是一“认”了之。“亲”是“认”下来了,但以后就很少去“走”,任凭那些乡下“穷亲”们望眼欲穿,就是不见这些“远亲”的踪影。这,就违背了“认穷亲”的初衷,反而给贫困百姓添堵。这就像先前报道一些地方搞数字脱贫、表格脱贫一样,初时说得“美丽动听”,最后还是“涛声依旧”,把党中央的脱贫攻坚部署当成了一种刮风式的运动,完全没有达到既定的目标。
俗话说“人不走不亲”,意在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贵在互相来往、走动。的确,哪怕是陌生人,来往互助多了,也就变得“亲”了,我们常说的“军民一家亲,同胞一家亲,干群一家亲”等等,其实就是强调的来往互助;哪怕是有直系或旁系血亲关系的人,如果缺少了来往互助,也就失去了“亲”的意义,我们常说的“远亲不如近邻”也就是这个意思。基于这样的理解,党员干部在困难群众那里“认亲”后,关键还要看是否能真真切切地“走亲”。只有解决好了一个“走”字,这“穷亲”的活动才不会成为画中饼,水中月。但愿,党员干部春节里的“走亲”活动“走”出一片脱贫致富新天地!
作者地址:四川省合江县自怀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