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第一书记驻村要身到更要心到

[ 作者:许谨谦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2-01 录入:王惠敏 ]

“根深方能叶茂”,基层是一切工作的依托。从2015年起,北京在全市范围内分批选派机关企事业单位优秀干部到村全职担任第一书记,任期两年。目前,第二批第一书记选派工作已全部完成,覆盖全市234个低收入村。(1月28日 《农民日报》)

中央从实际出发,选派优秀党员干部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既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也是机关干部特别是部分年轻干部经受实践磨练的大好机会,可谓一举两得。

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初衷虽好,但是我们也应注意,在选派干部的时候,要始终牢记第一书记的职责,不能使之沦为某些人“镀金”的阶梯。要在确保驻村第一书记“下得去、留得住”的同时,还要加强对第一书记的考核,以督促他们“干得好”。如果只求能够选派下去,不在“考核”上做足功课,那么,人浮于事、得过且过,把“驻村”当做“镀金”等问题就会随之而来。到头来,不但不能达到锻炼干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推动精准扶贫、提升治理水平的目的,反而还会引来群众的反感甚至不满。

作为下派挂职的第一书记,不要以为自己是上级机关选派的,就要高人一等,要洗去脸上的“官颜灰”,除去身上的“机关病”,甩掉工作上的“花架子”,还原共产党员艰苦朴素的本色,树立求真务实的良好形象。要把自己切切实实地融入到农村工作中去,树立主人翁意识,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了解和掌握村情民意,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措施,为村上发展出谋划策,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要牢固树立为民服务的形象,真正把群众冷暖忧愁放在心上,俯下身子、放下架子,踏踏实实地为老百姓办好事、解难事、去愁事。

第一书记不光要有“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还要真正做到身到心也到,切忌“身在曹营心在汉”。“身到”,就是要坚持驻村工作,住农家、下农田、同劳动、吃农饭,身体力行地为群众解决问题,体察民情、帮贫济困,在工作中培养对基层群众的感情,在干事创业中加深对农村工作的认识;要不怕脚下沾泥,不惧烈日暴雨,走村入户了解村情、民情,争取在最短的时间摸清“家底”,真正当好基层党组织的“当家人”和带领人民群众致富脱贫的“领路人”。

“心到”,就是要放下“官架子”,心里揣着一本明白账,肩上扛起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不但要带着方针政策、生产技术、致富良方等深入基层,更要带着对老百姓深厚的感情到田间、到地头,与群众打成一片,讲村民想讲的话,做村民想做的事,坐在一条板凳上聊天,挤在一个炕上唠嗑,用真心对待群众,用真情帮助群众,做群众的知心人、解困人,实实在在地为群众排忧解难,杜绝“镀金”、“跳板”心态,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凝聚起全体村民的干劲,实现带领群众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共同目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