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房子确实不能住啊!”李克强23日来到云南昭通余家大冲自然村,先后走进两户阴冷昏暗的土坯房。屋内四处灌风,屋顶用塑料布堵漏。村里耕地都是贫瘠的挂坡地,作物产量极低。总理动情地对这里的村民说:“一定让你们尽快从大山深处搬出来!”(1月23日中国政府网)
2014年云南昭通鲁甸发生地震,李克强总理第一时间赶赴震中指挥救灾,如今重回鲁甸考察灾后重建,总理颇有感慨,灾区重建取得的成绩令他欣慰,灾区群众的冷暖让他牵挂。得知当地有小伙子外出务工被拖欠工资,他当即“怒”了,“命令”随行负责同志必须反复抓、抓到底,决不能让农民工背井离乡流汗再流泪;重逢地震灾区“小熟人”,见证着灾区群众生活越来越好;辗转一个半小时深入大山探访贫困户,送上年货,传递的是总理深沉的为民情怀;“一定让你们尽快从大山深处搬出来!”,总理的承诺让大山深处的贫困户看到了脱贫的希望。
深入基层,就是要走近群众,深入其间,与群众近距离接触,看一看,走一走,倾听民声、了解民情、收集民意,才能让决策者和执政者拟出有民意基础、充分体现群众利益的可行施政方案。过去的一年,各项涉及民生的重大改革举措和工程有序推进,民生持续改善,超过1000万的贫困人口彻底脱贫,全面脱贫攻坚取得了非凡成绩。但不可忽视,目前全国仍有4000多万的贫困人口,而时间越是往后,相应脱贫攻坚的难度越大,必须要做到扶贫“六个精准”,实现扶贫“滴水灌溉”、精准高效。
“尽快搬出大山”是对贫困群众的庄严承诺。目前剩下的4000多万贫困群众中,很多生活在大山深处,土地贫瘠、交通闭塞、环境恶劣、基础设施差、经济条件落后、人均受教育程度低,就业、医疗、教育等基本公共福利几乎没有,导致贫困代际传递,进入恶性循环。而要就地贫困,就必须投入大量扶贫资金改善交通条件、基础设施,建立完善的公共福利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但这绝不是短期内能实现的,而全面脱贫的期限已经不足四年。显然,要确保全面脱贫如期实现,不让任何一个贫困户落下,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是最有效的也是最现实的选择。
“尽快搬出大山”的承诺要精准兑现。当前,各地扶贫的任务很重、时间很紧、形势很严峻,不仅需要决心,还需非凡的智慧。各个贫困县、贫困乡、贫困村乃至具体到每个贫困户,其致贫因素也是千差万别的,不能实施笼统的政策,不能采取一刀切的办法。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扶贫策略,先深入调查摸底,全面、精准的掌握贫困基础数据;再根据扶贫难易程度、致贫原因进行细化、分类,实行点对点、一对一的对口帮扶,提供个性化的扶贫方案,使扶贫更加精准、及时、全面和彻底。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