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莫为“财路”断“后路”

[ 作者:秦槐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1-20 录入:18 ]

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福成镇原党委委员、副镇长孙敬昭身为该镇危房改造负责人,却充当包工头中饱私囊,最终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并被移送司法机关。(中国纪检监察报)

《戒石铭》有言:“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除了因买官卖官而得势者之外,作为一名不从事具体生产的领导干部,多数人都经历过个人努力、组织培养和工作需要,才当上干部或逐步走上领导岗位的过程。虽为此付出了许多,但权力是群众赋予,“俸禄”是群众供给的认识岂能或忘?孙敬昭之流,身为群众的“公仆”“勤务兵”,却出现吃碗面反碗底的行为,实不可取。

虽说“莫伸手,伸手必被捉”的道理简单易懂,为“财务”断“后路”的前车之鉴数不胜数,依然有人接踵而至。故有人总结到,做一时的好官容易,做一辈子的好官难。但千难万难也不是自我放弃而步入歧途的理由,更不应不择手段地寻“财路”而断“后路”。每当翻阅纪委编撰的《忏悔录》,这种认识在心中就愈发深刻。特别是随着全面从严治党日益深入,在全民的共同监督下,再心存侥幸只能是自欺欺人,

古人云:“慎终若始,则无败事。”包青天的大名能流传千古,除了他敢于为民请命,更在于他始终保持了廉洁奉公的为官本色。对党员干部来说,廉洁不仅是登上领导岗位的阶梯,更是实现人生之路平平安安的护身符。只有始终把廉洁奉为座右铭,工作生活中严守党章党规,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成为群众眼中的合格干部。反之,有权就任性,如为了“财”而心中无戒,不讲党性,不守规矩,即使是人才,终会因触碰法纪而悔不当初。

有幅对联说:“宽一分则民可受一分赐,取一文则官不值一文钱。”作为党在民间的形象代言人,党员干部当有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的觉悟,如臧克家在《有的人》那样写道:“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对群众而言,谁给他实惠就拥戴谁,谁祸害他就反对谁。损民众之利,肥一己之私,只会受到广大群众的唾弃,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平添无数阻力。坚持公私分明、克己奉公、严格自律,则会带来群众的凝心聚力,让党和人民的事业“直挂云帆济沧海”。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人生贵善始善终。党员干部只有让廉洁常存于心,通过在思想上自架“高压线”、自设“防火墙”、自套“紧箍咒”,方能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进而始终保持健康的人生追求,牢牢把握人生的方向盘,在群众的监督中走好从政的每一步,让党的形象更加熠熠生辉。

作者单位:甘雨镇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