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海东部一些农村,村民们甚至记不清最近一次开会是什么时候。“近些年,农业税不收了,计划生育不像过去那样抓了,村民一年到头很少开会。”城里陷“会海”,农村遭“会荒”。少了会议传达,基层农民如何知道发展农业、服务农民、建设农村的具体政策,又如何去反映这些路线、方针和政策在农村的贯彻、执行和落实情况?年初集体会,年底总结会,中间有啥大事开个会,满打满算,一年党员会议、村民代表大会加起来,不过四五次。(12月27日 人民网)
在农村,做的最多的事是农活,一提起开会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村干部,农村开会得由村干部来召集,由村干部主持会议,传达相关会议精神、党和国家对农村、农民扶持的政策、宣传相关农业知识、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等以服务农民、建设农村为主线的会议,然而近些年,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让农村人向着城市中发展,能来参加农村会议的人越来越少,信息、新闻等都能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都能第一时间传达到每个村民手里。
其实,从村干部来讲,传达会议精神、为民惠民政策、方针等是本质。农村的会议,不仅仅是传达会议,更多的是关系到每个村、村民的切身利益,也许是修路、占地、低保、脱贫等,村干部所讲的内容应找准村民关心什么、想听什么、更想解决什么困难诉求,不能会念文件、通知,没有实质内容,要用村民通俗易懂、村民易接受的方式将每一个惠民政策等内容传达到每一个村民心中。有时候能将所讲内容通过群众发言的形式,充分调动村民参会、听会、议会的积极性。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用切实可行的方法解决农村会荒的现象。
再者,从村民来讲,参与会议其中知晓政策、为村集体事务、乡村建设谋发展等是本质。参加会议不仅仅做一个倾听者,更是将自己的合理诉求与会议内容相结合,把握好相关政策,同时也能将村里事务有全面的了解,行使好村民的监督权,在参会、议会的同时也是通过自身能力为全村的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笔者认为:农村遭会荒是受到很多条件的制约,信息化时代简化了很多信息化的内容,但也不能说明农村会议没有开的必要性,我们应该相信农村的会议是符合农村实际的、是切实为村民的会议,把农村的会议本质变为常态化,也许有天农村会出现“大家在一块说说大事小情,议议村里发展,格外热闹”的情景。
作者地址:四川绵阳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