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农业将从破碎化走向适度规模

[ 作者:山魈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2-19 录入:实习编辑 ]

今年“三农”方面两项重磅级的政策深深的吸引着全社会的目光,一是推动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等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一是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两项政策,一来一去,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农业要增收,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所以,这个关乎所有人的政策一出台,立刻就被全社会所关注。

“十三五”期间要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落户城市,每年年均转户1300万人以上。这就意味着户口不在所在地的常住人口将会逐步落户到所在的城市,也就是说我们从农村升学到城市读书、参军进入城市的军人以及在城镇就业居住5年以上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与新生代农民工为重点的人群今后将会在城市定居下来。但是在目前农村户籍不断的升值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还是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农村户籍。

在目前确实存在有部分人不愿放弃农村户籍的这种情况,要推动这么多人落户到城市在当前来说依然存在一些难度。而有的地方便在这种情况下采取将农村进入城镇的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国企等部分尚未落户到城市的人员强令落户城市,若其家属愿意落户的,也动员其落户到城市。这确实能解决一部分,但离1亿人的目标依然很远,下一步的目标人群将是在城镇就业居住5年以上、举家搬迁入城以及新生代农民工。只有这部分已经“离乡且离地”的人群落户到了城市,才会进一步提高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

2015年的百分之一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76750万人,占55.8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0599万人,占44.12%。而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人口为29247万人,这部分人绝大多数都是我们农业转移人口,这就是说目前“离乡且离地”的情况其实还是挺严重的。所以,在目前的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群多数都是留守老人或者妇女,面对年轻人不愿种地,老一辈的种不了地造成大量土地被撂荒的情况,那就得促使土地的“三权分置”,有效推动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化经营。

在过去,我们都知道,由于农村劳动力的过渡转移,造成农业生产人群老龄化,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越来越少,农业的粗放式生产不同程度的存在,广种薄收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得农业面临着诸多问题。很大程度上来说,这是我们那部分“离地且离乡”的人员未能将自己所承包的土地流转给能种地、会种地、种得好地的经营者发展适度规模化经营所引起。之所以未得到有效流转,也是跟此前的流转机制不健全有关,而今年在推动土地“三权分置”以后,将会很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

而我们也知道,农业的未来在适度规模,在于打破田埂将“破碎化”的小户生产发展为规模化生产,因为在当前,过去那种小户生产模式已经不适应了现阶段的发展实际。而只有通过适度的规模化生产,才能将土地、劳动力、资金、设备、经营管理、信息等生产要素进行最优组合,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那么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只能加大城镇化建设力度,推动“离地且离乡”的那部分人群落户城市,然后将这部分没有时间、没有经历去经营的人群曾经承包的土地流转给其他人群,就能解决部分适度规模化的问题。

规模化如果没有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必将会导致粗放式经营,因此得有新的经营主体出现,也就是必须出现一部分有资金、有实力、会经营、有责任心的人去经营。所以这次出台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就是要让一些具有经营优势和特长的人员,回到农村以后,根据市场需求和当地资源禀赋,利用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渠道,开发农业农村资源,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繁荣农村经济,重点就是要发展规模化种养业等。

其实熟悉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在全国掀起的上山下乡的人都知道,那次的上山下乡,主要是在全国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情况下所开展的,当时很多城镇人口都相继下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其特点在于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规模。而这次的返乡下乡,则更多的是注重将新理念、新技术、新渠道以及资金量通过返乡下乡的创业精英带到农村去,带到农业领域去,目的在于发展适度规模化农业、集约化农业,特点是技术与理念。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头条号 农记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