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意味着消除贫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贫困问题已经由绝对贫困转向相对贫困。近日,农业部副部长余欣在参加2016年产业扶贫论坛上指出,产业扶贫涉及对象最广、涵盖面最大,是完成脱贫目标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其他扶贫措施取得实效的重要基础。发展产业有利于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变“输血”为“造血”,确保脱贫效果持续性。
目前对于我国贫困地区来说发展的方式有很多,为什么将产业扶贫作为一个重点呢?
首先,产业扶贫可以帮助贫困地区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其次,实践证明产业扶贫是解决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手段,是脱贫的必由之路,实践效果显著。
产业扶贫的目的是什么?
产业扶贫是一种内生发展机制,目的在于促进贫困个体(家庭)与贫困区域协同发展,根植发展基因,激活发展动力,阻断贫困发生的动因。同时,产业扶贫可看成是对落后区域发展的一种政策倾斜。
产业扶贫有哪些难度体现出来?
1.有产品没资金。
2.有人力没技术。
3.有产业没产业链。
4.有品牌没名牌。
5.有利益没机制。
该如何进行产业扶贫?
产业扶贫必须基于区域的资源禀赋特征,不能盲目照抄照搬,更不能强行移植。产业扶贫的思路是以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因此,产业扶贫应该可持续发展,建议如下:
1.要重视农户的生存根基。
在极端落后的区域,家庭农户生产经营是其生存的基础,必须保障他们的正常生产。尽管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目的是构建以家庭农场为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但是如果为了实施规模经营,对其强制实施土地流转,之后又无法提供其能胜任且稳定的工作,就会造成其贫困的加剧。农地是其生产资本,为其提供了就业岗位,能够使其维生;失去土地,不仅失去了就业岗位,也增加了其生活支出,反而更加贫困。
2.大力发展农村区域的非农产业。
农村区域非农产业的发展可以带来两方面的减贫效应:一是改变农业的弱势地位,通过附加值的提升增加农业产出收入;二是增加非农业就业机会,相应带来农村区域的工资性收入。需要强调的是,农村区域非农产业的发展,关键在于成功地融入市场,切合城市化人口食品结构和消费结构的转换升级。
3.农业组织结构的变革与要素资源的再配置。
现代农业的发展必然会导致农业组织结构的演变,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生产资源的再配置,而要素资源的再配置本质上是对农村区域人口资源禀赋的再调整。所以,在扶贫中,到了一定的时期必须高度重视组织结构的变迁和制度变迁。
4.树立大农业发展观。
现代农业是多功能农业,是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是围绕食品供给形成的产业价值链。所以,对农业的发展必须跳出传统的思维,既要考虑通过规模经济提高效益,又要考虑通过范围经济提高收入,更要考虑通过产业价值链提高市场竞争力。
5.大力培训贫困农民。
首先,强化搞好9年制义务教育。其次,加强现有农民的职业培训。通过职业培训,让农民成为“明白人”,并有一技之长,才能够顺利就业和创业。
他们已经尝到了产业脱贫后的甜头!
案例1: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东山乡上元保村地处脑山地区,种植业结构单一,养殖产业规模小,全村没有经济收入支撑点,是互助县的重点贫困村。如何让村民早日脱贫?产业首当其冲。建饮水工程、建恒温储藏窖、成立“银保鸡”养殖合作社、种植新品种马铃薯试验田……一系列基础设施的改善,一个个特色产业的建成,让上元保村产业发展有了底气。
总投资77万元的上元保村林下养殖专业合作社,是上元保村的联点帮扶单位——中国银行青海省分行、互助县纪委援助修建的。上元保村以增强自身“造血功能”为目标,利用当地资源,采用“企业帮扶,农户入股+代养”的模式,养殖6000只金柴银胡鸡,带动30户贫困户脱贫致富,从而加快了上元保村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建设步伐,实现脱贫目标。
案例2:山西省大同市广灵县紧紧围绕蔬菜、畜牧养殖、优质杂粮、干果经济林和中药材5大主导产业,在贫困地区重点发展谷子、荞麦、豆类、马铃薯等优势杂粮,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该县2014年、2015年两年已经完成14000余人的脱贫任务,占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31.4%。
小农菌语:当然,依托产业扶贫富起来的案例不止这两个,此时此刻还有千千万万的农友们正走在这条脱贫致富的路上。他们响应国家的号召,凭借当地特色优势,勇于发掘新项目,积极投入到创业的热潮中,真真正正的打响着“脱贫攻坚战”。
以上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农业网 2016-10-29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