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给漂迫的心多一些慰藉

[ 作者:杜虹志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0-31 录入:16 ]

近日,大学生小张在西安雁翔路附近一家银行拍到了这样一幕:一农民工在进入银行前,脱掉鞋子,然后跪着去ATM机前进行操作。类似于这样的报道已屡见不鲜,湖南株洲农民工脱鞋进大厦上厕所、辽宁沈阳农民工地铁有空却坐在地上……看到这些报道在感动的同时,更多的是心酸。

农民工可以说是我国独有的社会现象,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新生事物,大约从1978年起,半个甲子过去了,农民工也经历了四次变化。从最初的“离土不离乡”,到90年代的“民工潮”,金融危机后的“民工荒”,再到今天的“新生代”农民工及“老一代农民工返乡”。他们来到城市中,充当起了产业工人,为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作出了独特的贡献。这可以说是一部亿万农民工的流动就业史,更是一部农民工集体的发展奋斗史。

随着精神文明的发展、户籍制度、教育制度的改革,我们很高兴的看到,“乡巴佬”、“愚昧”、“落后”这样曾形容农民工的词汇已经成为过去,暂住证、借读费等等也成为了历史,走进了农民工博物馆。然而,他们大多依旧徘徊在城市与农村之间,依旧“春起冬归”。如何才能让其融入城市,获得尊重,让其漂迫的心得到慰藉?

国之有治,等而视之。从内部因素来讲,一方面,进城务工人员要加强文化素养,提高自身的素质,增强现代市民意识,从心理上融入城市之中;另一方面,要掌握一定的技能,增强在城市中立足的本领,从生理上融入城市之中。从外部环境来看,首先,应取消“农民工”的称谓,给予与所属职业相关的职业称呼,从人文关怀上给飘迫的心一些慰藉;其次,应从体制上接纳,关心农民工,加大培训力度,建设针对于进城务工人员的保障房,给予住房补贴,做好公共服务;再次,应探索将农民工纳入本地化管理,与城市职工同等身份,参与所在城市有政治社会生活,从制度上给飘迫的心一些慰藉。

人生是一次旅行,让我们给那一颗颗飘迫的心多一些慰藉,留下一片宁静的港湾,相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美好图景定不遥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