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脱贫攻坚不能走形式

[ 作者:木子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0-31 录入:16 ]

记者26日从国务院扶贫办获悉,针对部分地区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出现的形式主义倾向,国务院扶贫办近日发出通知,要求切断形式主义的思想根源,及时纠正扶贫工作中的形式主义等倾向性苗头性问题,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新华网)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扶贫工作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并出台了一系列扶贫政策。在扶贫工作中最为强调的是扶贫要精准,要切实做到精准扶贫、脱真贫、真脱贫,要综合施策、打好组合拳,做到多政策、多途径、多方式综合发力。

然而,要做到脱贫攻坚必须要直面国情这个现实问题,我国本就是农业大国,城乡地域差距大,偏远地区又较多,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制约因素有很多,归结起来,不外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客观因素,不少贫困地区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二是主观因素,必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强大合力。直面问题,重点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样扶”,精准识别贫困人口,建立贫困人口档案卡,落实贫困人口数量、贫困程度、搞清楚致贫原因,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才能实现扶真贫,真扶贫。

笔者认为,推进脱贫攻坚的关键是责任落实到人,加快形成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才能实现既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又协调运转、协同发力。打赢脱贫攻坚切忌空喊口号,走形式主义,要见实实在在的效果,就必须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要通过改变生存环境、提高生活水平、提高生产能力实现脱贫,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实上见实效,必须以崇高实干、狠抓落实来检验我们的行动。

可喜的是,为让贫困户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脱贫攻坚的战场上,随处可见这些帮扶单位、驻村工作组、第一书记们身入心入,用心用情,大显身手:他们带着庄严而艰巨的使命,拿出只争朝夕的精神,冲在前、干在前,不脱贫不离开。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要通过有关的指导和培训,帮助贫苦百姓谋得自我生存的技巧,彻底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同时给予他们创业提供帮助,对于他们的后代,提供教育保障,保障他们成材之后回馈家乡建设,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循环。

脱贫攻坚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齐心协力打好脱贫攻坚战,让全国人民共享小康成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