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扶贫办新闻发言人、政策法规司司长苏国霞表示,有的地方出现了另一个倾向,不是想花大功夫来帮助穷人靠自己的努力脱贫,而是算一算大概给他补到多少钱就可以脱贫了。“我们担心他们一保了之、一脱了之,再也不帮助他们了。”(《新华网》10月14日)
前些日子,中央因为某些地区“留恋”贫困地区“帽子”并寄希望获得资金、政策等支持等不思进取的现象,专门对扶贫工作进行考核督促,力图鼓励当地政府自力更生,从根本上解决民众贫困问题,从而真正实现脱贫致富。然而,前有考核,后有“对策”。简单的将民众困难归结为一笔“经济账”,并用下发资金解决贫困问题,未免太过简单粗暴。
众所周知,一个地区的贫困,可能是缘于历史原因,地理、气候、经济、文化、技术等诸多因素,并非简单的“缺钱”,如果简单的给民众发钱就能彻底解决贫困问题,未免有点缘木求鱼。
贫困问题,最终还得落实到相应政策和方针上,比如:落实到党支部等具体带头作用中,和实实在在的致富门路。扶贫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解决当前资金缺少的表面问题,还得发掘出贫困的问题根源并找到解决的措施。
单纯 用“钱”解决贫困问题,说到底还是某些领导干部“懒政”思维在作祟,不愿努力作为,不愿深入基层探索,只是为了完成上级脱贫的“政治任务”,以最简单的思维逻辑处理问题。
要彻底解决贫困问题,一方面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模式,在贫困调查中经常“回头看”,动态查询;另一方面,加大贫困地区扶贫工作的“人才投入”,让愿意干事,可以干事的党员干部到“一线”去,到能体现自身价值的地方去。
作者地址:绵阳市涪城区红星街98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