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的称呼,是没有课本、没有教程的深奥学问,口口相传,成了一门“官场称呼学”。在许多地方,不掌握这门学问,有些人就会吃亏。(中国青年报,10月14日)
官场称呼异化,其实已经不是新闻。广东、江苏等地先后出台规定,严明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之间称呼纪律,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以净化政治生态;然而时至今日,老大、老板等各种称呼还是屡禁不止,“逢长必叫,叫大不叫小”的传统惯例更是根深蒂固。
虽说“姓名只是代号,称呼只是称谓”,但称呼异化本身就是江湖习气、宗派主义、官僚主义等不良风气影响的产物。它破坏了党内民主,损害了公仆形象,折射了“官念”的扭曲。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称呼异化之所以存在,就在于迎合了世人某些独特的心理;而它的泛滥,又对领导干部的心理造成了不良的暗示。在“老大”的江湖称谓感召下,领导干部就有可能忘记自身肩负的使命和责任,而不自觉的把自己当成一个江湖老大,为兄弟、为下属两肋插刀;在“老板”的商业称呼呼唤中,就可能不自觉的把自己当成在商言商的商人,把手中的权力当成谋取个人利益的工具和砝码;甚至在明显与自己职位不相称的称呼的指引下,就可能背离了为官做事的初衷,为了向心目中的领导岗位迈进而迷失心智。与此同时,喊出这些异化称呼的下属职工,也有可能把领导干部当成自己的“老大”“老板”,或囿于个人意气,或纠结利益关系,在是非面前不敢坚持原则,甚至打着这些旗号,为自己的利益开道,最终一损俱损,作茧自缚。
我党一向主张党内互称同志,不叫官衔。党内只有上下级,没有上下党;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是平等的同志关系。这是一个群众立场和政治态度问题。领导干部也好、一般职工也罢,公职人员说到底,都是姓“公”的,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尤其领导干部,往往面临着诸多的诱惑和考验,这就要摆正自身的位置、摆正职务的位置、摆正权利的位置、摆正责任的位置,随时保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工作状态和思维方式;否则,只热衷于权力和地位,就有可能忘记背负的责任和义务,无法抵御外界的诱惑。
要想做大事,不要想做大官,这是对公职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期待。异化的官场称呼固然令人陶醉,但说到底是冲着权力和利益去的,只有铭记入党入仕的初衷,提高党性认识,牢固公仆意识,端正权利观、利益观,认清自己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才能始终记得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