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半个月前,我接到项国鹏教授的微信邀请。他希望以我的亲身感受,到他们的一个有关双创的专业研讨会上发个言。他是最早针对通榆电商务做商业模式研究的专家,我一直心存感激,所以就满口应承了下来。再过两天,研讨会就要举行了,但我连个基本的发言提纲都没有写出来。因为这个话题,对于我却是无比的纠结——这两年,杭州、深圳等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更多的县域电商的双创却不是这么回事。我是跟随大流去唱赞歌呢,还是客观分析现状泼点冷水?项教授前些日子里微信里鼓励我“说实话”,只是他不知道的是,我要是说“大实话”,怕是要得罪一大片,着实是一件“损人又不利已”的事儿。
这几天,深圳正在搞“双创周”。这个城市的创新、创业氛围,的确引领着国内科技创新潮流。G20前后的杭州,雄心勃勃要打造“中国硅谷”,尤其是城西科创板块,在“双创”领域的确已经初具规模。“双创”这把火,在国家各个部委推动下,在全国范围内烧得火热,远远不止是这两个城市的事儿。这期间,几乎所有县域政府为推动双创活动,兴建产业园、众创空间或者孵化器,围绕农民工与大学生的返乡创业出台政策,各类双创培训如“百万英才计划”、“贫困地区妇女创业”、“残疾人电商创业“等等,轰轰烈烈,铺天盖地。尤其是县域的双创动员,动不动就是千人大会、万人大会,场面宏大,形势似乎是一片大好。
但是,县域的双创,从根本上讲大多缺乏产业基础、生态基础和管理基础的支撑,轰轰烈烈的造势,很像是另一场“大跃进”。我曾经预言过,大部分县域电商双创,注定会成为没有吹大就会破碎的泡泡。两年时间下来,越来越多的迹象,正在印证着我说的这句话——
1号泡泡:电商产业园
这两年,各县域争先恐后上马建设电商产业园。按今年上半年阿里洛阳产业园峰会透露的数据,2016年在建、建成的电商产业园,要比2015年翻上一番。大家都把产业园作为双创的“物理空间”,认为这是电商产业发展的必备“硬件”。事实上,没有产业,哪来的产业园?全国各县域的电商产业园,现实大多空空荡荡。有人就认为,大部分县域电商产业园让工业地产商、物流地产商借此赚了一把“财政补贴”。不用说产业园,甚至就一些孵化器、众创空间,很多政府都将其作为双创的“标配”来投入建设,但建成后基本上都是一些面子工程,最大的作用,就是供各级领导参观考察,并没有多少双创的实质意义。
2号泡泡:电商培训
以双创为名的各类电商培训多如牛毛,效果极差。发展县域电商,人才缺乏成为最大的制约因素。所以,包括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项目在内,都把培训作为重要的费用支出方向。但在各地执行的过程中,大部分培训“重量不重质”、“形式重于内容”。有的省份,要求一个示范县的培训人次甚至多达数万人次。因为招生困难,培训机构还专门给前来听取的人发放现金补贴。更麻烦的是,培训机构基本上是为了完成“任务”来套取财政补贴,根本无视培训质量。如果回过头检讨一下第一批、第二批示范县的培训质量,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县长班”、“书记班”、“大学生返乡创业班”、“农产品上行班”等等,市场上各种名目的培训班林林总总,有平台电商主导的,有高校开发的,也有专业培训机构的。但这里面鱼龙混杂,参差不齐,为培训而培训的不在少数。
3号泡泡:农村/农产品电商
县域电商的双创,基本上以农产品电商为主攻方向。在平台电商的支持下,通过一系列多层次培训的孵化,县域在启动电商阶段,似乎都找到了“双创”的感觉,有些地方一开就是几百家甚至淘宝店。与此同时,农村电商服务体系建设如火如荼。只是,一阵风刮过,留下的却是一地狼藉。前期大规模开设的网店存活率极低,各个村里的电商服务站点在一阵狂热过后,很多合伙人发现,前景并没有想像这般美妙,有些还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局面,想往网上卖东西更是举步维艰。结果,不少人寄予厚望而来,却不得不失望离去。要知道,他们中的不少人,还是一开始“百里挑一”选择出来的。他们是当前县域电商双创的主力军,他们的生存状况足以说明问题。
4号泡泡:双创主力军:返乡大学生/返乡农民工
不少政府还将县域电商的双创,寄希望于“返乡大学生与返乡农民工”。这些人,的确是将县域连接到全世界的重要“连接点”。问题是:一、真正发展得好的大学生与农民工,已经习惯于城市的生活,在城市里成家立业了。愿意放弃城市的优越生活与工作条件,返乡创业,这样的案例毕竟少之又少。虽然各地都有成功案例,但基本上是个案,不是共性。二、大部分愿意返乡的大学生与农民工,是处于就业链的中下部,他们要依靠自己的能力与资源,在家乡的创新创业中取得成功,绝非易事。三、县域经济互联网化的弯道取直,后发居上,需要掌握创新的模式与技术,而这并非这批人的强项。换言之,不管是“百万英才”也好,还是面向返乡创业者制定的各项计划,要靠“返乡大学生与农民工”将县域电商的双创推起来,是不可能的。
县域电商的双创要想做出成效,首先是要考虑人的因素。所以,我们第一件事要做的,是推进人的互联网化,要将干部、中小微企业主、合作社负责人,等等,最大程度地发挥出人的主观作用。
县域电商的双创要重在夯实生态基础。包括公共品牌、网货研发与设计、产品展示、大数据、平台资源对接、影响力打造等等诸多方面,都得同步推进。
县域电商的双创要基于原有产业基础,不可凭空臆想。县域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会带来不少机会,这就给了双创一个很有想像力的空间。我们拥抱新经济,但不是说要一切推倒重来。当地的原有产业基础,要主动拥抱互联网。
县域电商,有点泡泡不怕,毕竟我们县域经济需要全面推进“互联网+”。但我们不能不着边际地吹泡泡,千万不要吹破了。所以,我们要做全面的资源对接,要做中长期的发展规划,而非走到哪里算哪里。
—— 产业园具备产业基础的,就上产业园;条件不具备的,推众创空间。
—— 要从电商培训过度到网商孵化与人才培育,不是简单的应付。
—— 农产品上行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应的渠道很多,但不要为卖货而卖货,为电商而电商。
—— 返乡大学生与农民工,有好的典型与样板,我们一定不遗余力地推动他们在双创的榜样作用,但将所有的“宝”押到他们身上,一定不靠谱。
—— 另外,政府必须为双创做足要素供给。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微信号 县学会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