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特色小镇建设,正在成为国内各省市产业地产的新热点。这一轮创建热潮中,浙江的特色小镇成为各地争相学习的样板,不仅是因为其早在2014年底就开始省级特色小镇的尝试,更是因为其先后公布的两批79家特色小镇成为“产城人文”融合的成功尝试,其中也不乏一些以文化产业为核心产业的特色小镇。
案例一:青瓷小镇:山野悠然 匠艺千年
古老技艺在当下中国如何传承和发展,一直是传统工艺界探索的重要方向。经历过海上丝绸的荣光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复兴,以浙江省龙泉市为根据地的龙泉青瓷,其传统烧制技艺已于2009年成功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1957年,龙泉市上垟镇成立了国营瓷厂,并发展壮大为龙泉青瓷最集中的产区。“利用原国营瓷厂保存完好的办公大楼、青瓷研究所、专家宿舍、工业厂房、大烟囱、龙窑、倒焰窑、水碓等,龙泉市谋划建设了青瓷小镇。”龙泉市委书记王小荣说。
2015年,青瓷小镇被列入浙江省第一批37个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今年5月,青瓷小镇又成为浙江省十个“示范特色小镇”之一。一座以“世界陶艺朝圣地”为目标的“中国青瓷小镇”开始生长,青瓷小镇的开发建设也拉开了新的序幕。
旧窑厂变身生态创客基地
龙泉青瓷始于三国两晋,盛于宋元,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它是16世纪法国上流社会爱之欲狂的“雪拉同”,并以“雨过天青云破处,梅子流酸泛绿时”的粉青釉和梅子青釉蜚声海内外,在海上丝绸之路上一直肩负着文化使者的重任。
上世纪90年代,龙泉的国营瓷厂相继倒闭,如今又凭借特色小镇建设的东风浴火重生。2013年,浙江披云股份公司深入挖掘青瓷小镇文化内涵,在原国营瓷厂青瓷研究所地块,建成披云青瓷文化园,成为青瓷小镇的核心区块;2014年,青瓷小镇成功创建4A级旅游景区。历经千年窑火淬炼后的上垟镇,吸引了一大批青年“创客”慕名而来,成为一个“宜业”“宜居”还“宜游”的特色小镇。
如今,小镇里已吸引21家青瓷企业、235家青瓷商铺入驻,“青瓷元素”已融入产业转型、产品创意、小镇提升的各个方面。龙泉在建设产业平台、培育文化名企、培养产业人才等方面下功夫,使小镇成为“众创空间”。
青瓷小镇管委会主任徐东华介绍,为吸引世界陶艺专家、国内外艺术大师在此集聚,依托青瓷的历史价值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龙泉青瓷小镇着力打造“国际瓷艺朝圣地”,尽享进一步匠艺千年、退一步山野悠然的小镇生活方式。
据悉,青瓷小镇以“文商旅”为核心开发理念,“瓷文化”“绿色生态”为纽带,形成文商旅核心体验区、青瓷创新工场、运动探奇基地、养生栖居生活区四大组团。“今年,我们扎实推进青瓷小镇核心体验区的区块建设,包括披云青瓷文化园、1957创意设计中心、龙泉青瓷国际交流中心、小镇商贸中心和青瓷产业园,同时规划拟建设国际青瓷论坛基地、艺术瓷生产基地、陶艺创客村、千年青瓷水街等。”徐东华说。
“短短3年时间,小镇不仅迎来了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发展,还引进10多位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在这里设立个人工作室,成为清华大学、中国美院、景德镇陶瓷学院等高校教学实习基地,吸引越来越多的世界陶瓷文化交流活动在这里举办,成为龙泉青瓷对话世界的一个窗口。”王小荣说,通过精心打造,青瓷小镇成为旅游、文化和社区为一体的新经济形态。
聚焦传统产业创意升级
小镇古老而质朴,鸡犬相闻的日子在此可以得到一个最好的答案。镇子不大,依山傍水,安静而恬淡。自然生态、历史人文、青瓷工坊交相辉映,小镇的居民大多从事青瓷制作工艺,祖辈流传至今,日子过得平静而充实。青瓷的韵味,毛竹的葱郁,古民居的优雅,无不展示着青瓷小镇深厚的文化底蕴。
记者了解到,在青瓷小镇的建设过程中,政府始终坚持模式创新、机制探索。上垟是浙江省目前唯一一个采用“政府+大型运营商”模式建设的特色小镇,构建“政府+市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模式。
为提高运营和建设效率,推行“政府+市场”的创新运营模式,青瓷小镇积极引进上海道铭公司投资的30亿元,对青瓷小镇进行全方位打造,并在上海原“四行仓库”边设立4000平方米的“龙泉青瓷——人类非遗”展示中心,让小镇牵手世界。
王小荣表示,产业是一个地方发展的重要支撑,更是融入“一带一路”的基本元素。龙泉正在重点补齐青瓷产业在强化瓷、文化创意、包装、品牌、标识、销售模式等方面的短板,做大做优做强,既要建好“大师园”,又要谋划建设创客“未来园”,形成高级艺术瓷与现代创意瓷竞相绽放的格局。
据徐东华介绍,青瓷小镇正在努力打造“三个一”的闭环产业系统,即打造一个青瓷产学研基地,填补青瓷上游产业研发、设计等环节的缺失;打造一个青瓷品牌,丰富青瓷产业环节下游对品牌的识别度;打造一个运营平台,建设上海、上垟两个窗口,解决销售渠道狭窄问题。
“通过‘三个一’的打造,促使上垟成为青瓷产业链的发动机和产业聚焦地,形成‘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化基地’完整的产业生态链。预计到2020年,小镇总投资将超过50亿元,实现总产出30亿元,旅游门票收入2亿元,旅游人数100万人次。”徐东华说。
案例二:和合小镇:和合圆融 穿越古今
在山间恣意流动的云雾笼罩中,天台县开始了新的一天。走进位于浙江省天台县境内,“佛宗道源、山水神秀”的5A级景区天台山,在城市雾霾中枯萎的身心似乎都在湿润的森林中苏醒过来,无怪于寒山、拾得“和合二圣”选择这里隐居。
依托着天台山传承至今的和合文化,在一条“赭溪”贯穿的山谷里,一个以“旅游为形、文化为魂”,讲述中国故事的和合小镇,在绿水青山间铺设开来,让和合文化在今天又焕发出别样的魅力,并于今年1月被列入浙江省第二批42个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
当充满中国传统哲学智慧的和合文化遇见其发源地的山川人物,这个以文化和旅游为产业核心的特色小镇,究竟如何将抽象的文化落地生根、让人穿越古今呢?
“一心两带三区”建文化旅游小镇
两位憨态可掬的少年,一人手捧礼盒,一人肩扛荷花。看到“和合二仙”的画像,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家庭和合,婚姻美满”的寓意。随着历史的变迁,“和合二仙”又被赋予新的象征意义,它是“和合文化”的象征,也是“和谐社会”的象征,饱含“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寓意。
按照天台县建设“佛宗道源地、心灵瑜伽园、品质天台城”和打造“和合圣地”的总要求,天台山和合小镇以“和合文化”为灵魂,以人文体验与自然风景旅游为主体,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养生文化传统为特色,打造了一个富有浓郁人文气息的旅游特色小镇。
天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主任芮明望介绍,和合小镇占地3.6平方公里,总体规划建设时间为3年至5年,规划期内共计划安排项目30个,总投资约为56.1亿元,按5A级景区标准来建设。
“目前小镇入驻企业共52家,其中本年度新入驻企业2家。建成项目4个,在建项目6个,下阶段预备签约落地项目5个,今年预计可实现投资6亿元。”芮明望表示,在资金上,天台已经向国开行融资7亿元,正在筹建10亿元的小镇开发基金。
在布局上,和合小镇采用“一心两带三区”的布局理念,总体形成“一心为核、两带引领、三区并进”的格局,重点营造“隐于山林”的小镇意境。其中,“一心”就是和合文化体验中心,包括“和合人间”文化园等重点项目。“两带”就是东西向的小镇复合功能体验带和南北向的万松径佛缘和合体验带。同时,和合小镇还以“和合圆融”为统领,由西向东依次构筑“迎园(天台门户旅游区)、聚缘(和合文化中心区)、修圆(和合天堂养心谷)”等体验区,规划建设旅游集散中心、中华和合文化论坛永久会址、和合小镇标志雕塑、莲花广场、寒山书院、拾得集和传教院等项目。
“通过自东向西逐步塑造由‘静谧’向‘动感’过渡的特色小镇景观风貌,隐喻表达和合文化中‘出世’与‘入世’的和合、兼容。”芮明望介绍,小镇功能板块间通过交通、景观和公建设施体系的组织,实现紧密串联。
搭建文化为核的产业框架
和合小镇四大主导产业齐头并进,旅游文化产业是其重点产业,包括姻缘产业、工艺产业、文化传播产业和修心度假产业。整个小镇就是一个休闲旅游区,由山水、田园、古道、庙宇、博物馆等要素构成观光体验一体化、全域化的发展格局。
其中,旅游集散中心项目是天台山和合小镇建设的重要项目之一。该项目总用地1400亩,规划总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总投资8.1亿元,拥有停车位1500个,日均容纳车辆5000车次,能同时接待游客近2万人次,将是全国一流的旅游服务接待中心。项目在设计上充分依托地形山水,巧用造景、借景手法,有机融入天台山特色文化,旨在打造一座“功能完备、设计人性、特色鲜明、文化缩影”的天台山旅游门户。游客中心将在国庆后启用。
另外,“和合人间”文化园也是天台山和合文化小镇建设的重要项目之一。该项目用地面积为60亩,总投资2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0.8亿元。“和合人间”文化园董事长沈中明表示,为了弘扬天台山文化,由5幢老厂房改建而成的“和合人间”文化园面向全世界征集了有关天台山文化的史料和文物,组建“天台山和合人间博物馆”,并已对外开放。
芮明望告诉记者,和合小镇今后将重点向文化、旅游、产业、社区功能方向发展。在文化方面,将重点发展“和合文化”的研究、展示、体验、交流、传播等文化功能,将培育发展以“寒山拾得”“刘阮遇仙”等“和合文化”为主题的影视、动漫设计开发,一根藤、五线菩提等特色手工艺品、纪念品设计开发。通过天台独特的地域文化整合、提升小镇内的产业,增加其吸引力。
例如,和合小镇以天台独特的市级非遗一根藤、国家级非遗天台山干漆夹苎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为依托,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和合精神,展示打造全省乃至全国较大的和合工艺展示、销售、交流基地,重点建设非遗博物馆、和合梦工坊、拾得集等项目,延伸产业链。,同时,重点结合村庄经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如传教村以香文化为特色产业,形成香制品加工、品味、销售为一体的佛教文化传播创意村。
同时,和合小镇创建之初就定位为旅游类特色小镇。围绕修心度假产业,目前小镇内规划有温泉山庄、禅修院等,依托天台山的和合养生文化,面向中高端消费群体,大力发展养心度假产业。此外,天台在特色化改造小镇范围内的和尚文、下松门、墙头曹、峧头等村庄,开发经营精品民宿、特色旅舍、生态休闲农场、精品“农家乐”等乡村旅游项目,打造小镇建设的特色亮点。
专家视点:浙江特色小镇构建的维度与路径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过去经济发展采用的低端、高耗能、高污染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各种弊端不断显现,GDP增速逐步减缓,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如何寻找新的发展动力引擎,促进产业创新、产业升级,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态势,已成为热点问题。
特色小镇建设对于消化产能过剩、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进脱贫攻坚和经济提质增效,具有多重叠加效应,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突破口。
在珠三角长三角多个专业镇发展遇到资源利用效率偏低、产业集成度不高等发展瓶颈时,特色小镇如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诸多问题,聚集更多有创新要素,实现功能叠加、产生良性循环,打造“产城人文”一体的新型空间,是个核心难点。
笔者认为,特色小镇在业态策划、平台构建、品位提升等方面需要满足有产业、有文化、有生活、有景致、有品牌五大维度的要求,才能说是真正有灵魂的特色小镇。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特色小镇以独特的产业定位、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对区域经济产生强有力的支持。纵观诸多具有国际影响力与持续发展能力的特色小镇发展轨迹,可以发现,特色小镇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于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并有效嵌入更广阔区域的产业集群。
建构特色小镇所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但其核心的基础是产业,依靠产业来集聚人口、发展经济、提供服务。产业选择决定特色小镇的发展未来,如何找准特色、凸显特色、放大特色,是小镇建设的关键所在。
特色小镇所形成的产业发展平台,要求既有产业内分工,也有产业间分工,形成集特色产业的创新、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产业空间。成功的特色小镇可以集聚市场主体、提升产品竞争力和有效供给能力,集聚高端要素、提升创新能力,可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区域发展势能。
通过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要素链的有机融合,优化产业生态、提升产业创新环境,最终形成一个融文化创意、研发创新、成果转换及体验应用于一体的特色产业系统,并构建起域内相关主体共同参与的知识技术共享共创机制,形成创新网络,实现创新的持续循环滚动,并进一步强化推动区域范围内产业的发展能级。
操作层面,特色小镇的产业发展可以从自身产业优势或资源优势出发,按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要求,发挥自身的优势,避免重复建设和低水平恶性竞争,确定发展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培育龙头企业,发挥带动效应,并大力发展配套产业,在地域和空间上形成产业聚集,畅通产业信息、增强产业活力、提高产业发展的规模效应和综合竞争力。
我们以浙江余杭艺尚小镇为例,看其如何进行产业定位并营造产业生态圈。杭州作为中国电子商务之都、跨境电子商务之都及女装之都,为艺尚小镇将时尚产业作为特色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艺尚小镇位于杭州余杭临平新城,紧邻国家级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杭州四季青、乔司服装加工区和海宁皮革城等区域产业集群基地。小镇在产业定位上以时尚服装等产业为特色,兼具时尚设计发布、时尚教育培训、时尚产业拓展、时尚旅游休闲、跨境电子商务和金融商务六大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艺尚小镇把实体经济与推进国际化、体现文化特色及加强互联网应用紧密结合,并以“时尚+”的思维,跨界融合,不断将其他高创意、高市场控制力、高附加值、能引领消费流行趋势的产业吸纳入整个时尚产业生态系统中,着力打造集高端设计研发、智能生活制造、时尚艺术传播、展示体验消费及人才创业创新为一体的时尚名镇。
为延长时尚产业链,艺尚小镇配套大数据、云服务、培育孵化、设计研发、时尚教育、电子商务、智造物流等一系列服务产业,打造“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时尚创意产业新生态。
同时,艺尚小镇积极打造华东乃至全国珠宝、黄金、首饰设计研发展示中心,并携手中国联通创新研究院、孵化器和大数据运营商,打造以设计、智造及营销为核心的云服务平台。小镇还引进全球面料图书馆、中国丝绸博物馆服装分馆,为设计师降低原料、技术、生产、销售、资金成本,提高投入产出效率。
艺尚小镇根据时尚产业的特点,在人才扶持和时尚活动举办等方面也实施了多项政策和举措助力产业发展。通过“中法青年时尚设计人才交流计划”、举行国内优秀服装设计毕业生选拔活动、参加伦敦大学生时装周、与国内知名高校如上海戏剧学院及北京服装学院等对接、组织到国际一线时尚品牌总部游学等项目,培训和聚集大量行业高端人才。
小镇还与中国服装协会、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法国时尚学院、中法时尚合作委员会达成合作协议,建立了中国服装行业“十三五”创新示范基地、中国服装国际时尚交流基地、中国服装协会电子商务创业创新战略研究中心等机构,并成为“中国服装论坛”永久会址。多管齐下,构建了集时尚产业链、人才创新链和配套服务链于一体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文化报 2016-10-01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