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脱贫攻坚警惕数字陷阱

[ 作者:杨一心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0-03 录入:实习编辑 ]

脱贫攻坚“冲刺战”近两年,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带领下,各级党委、政府紧随步伐,把“脱贫攻坚”摆到首要工作日程,为实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的目标竭力奋斗,全国各地也纷纷涌现出一大批的“脱贫攻坚”先进模范、先进代表。按照“先易后难”的脱贫规划,各地每年均有一批脱贫户,然,我们为之付出大量心血和汗水的“战斗”,有多少能真正“让老百姓认账”呢?

为更好地了解与掌握贫困户的扶贫进展情况,进一步提高扶贫工作成效,及时地、有针对性地改进帮扶机制,各地政府对贫困户逐户登记造册,建立了“收支台账”,将贫困户每月的生产和生活的现金收入与支出进行登记,细化到了生产生活的各类各项:务工收入、种养殖收入、政策扶持收入(如粮食直补、林地补贴等)、社会救济和捐赠收入(含低保、五保、优抚、残疾补助等)、医疗补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账)、赡养等收入以及种苗、种子、幼崽、农机、农具、化肥、饲料等生产资料的购买支出。

建立收支台账,无疑是科学的、有价值的“把脉问诊”重要举措。白纸黑字,清晰直观,不但让帮扶责任人、党委政府能准确掌握贫困户的扶贫进展,更可以让百姓自己看到政府给予帮扶后的发展成效,坚定他们脱贫信心。但是,我们党委政府、党员干部要高度警惕“数字陷阱”,以为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就是脱贫。农村贫困户之所以贫困,大多因病、因残、因年老,在实施精准扶贫后,也许该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其真实的家庭收入呢?大多数还是负数:负债累累!

因此,这要求我们各级党委、政府,各位党员领导干部,对脱贫攻坚成效评估,不能仅仅“盯”住账面上的数字,陷入“数据”误区,要遵循“六个基本原则”,搞清楚本地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精准识别;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抓住脱贫“突破口”,制定切实可行的扶贫方案和规划精准扶贫,让百姓增收致富,真正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四个好”的总体目标,真正摘掉“贫困”帽子,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作者地址:四川绵阳盐亭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