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新媒体当成“自家的筐”,任性发言,不计后果;将网络互动当作一种时尚,手到心未到,鲜做实事。这两大误区,暴露出一些党政官员新媒体素养严重缺失,不仅容易导致官员自身陷入舆情漩涡,而且让网络问政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沦为空转。官员触网“媒商”低下,引发社会关注。(人民网)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5年12月,平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手机网民规模达6.2亿,占比提升至90.1%,可以说当今一半的中国人的生活已接入了互联网。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作为人们获取、交流信息主渠道的时代过去了,取而代之的是以根植于互联网的新媒体蓬勃发展,其中社交网站、博客、空间、微博为主要代表。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递更加即时快捷,互动交流更加简单方便,社会参与也更加积极有效。
由于新媒体时代的特殊性,领导干部需要转变以往运用媒体的方式,要适应新媒介环境,提高利用新媒介工具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即“媒商”。对领导干部而言,具备“媒商”表现为能掌握媒介思维,能灵活运用表达方式,能放下身段与网民交流,能积极正面回应群众诉求等。
通过研究发现,在危机事件发生时,领导干部的“媒商”与政府应对危机事件的能力呈正相关。具有较高“媒商”的领导干部通常表现出态度诚恳,话语灵活,积极沟通,不但能有效的化解危机,还能进一步提升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而低“媒商”的领导干部面对危机时要么表现出手足无措、支支吾吾,要么语言粗暴、任性发言,从而陷入舆论漩涡难以自拔。有的领导干部昏招迭出,以至小事变大事,不但错过了解决的最佳时期,还使事件不断升级发酵,甚至酿成“民变”,严重损害了政府部门形象和公信力。
因此,在新媒体的时代背景下,领导干部要想履行好本职工作,增强为民服务的能力,提升“媒商”势在必行。领导干部只有主动迎合潮流,学会和新媒体打交道,转变为政观念,积极提升网络素养,增强网络意识与能力,才能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新形势下不褪颜色、不成空话。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