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开启民智才是县域电商第一要务

[ 作者:莫问剑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8-08 录入:吴玲香 ]

为何要做县域电商?我一直持“富民强县”的观点。同全国各地的县长们交流这个话题,也得到很多类似的答案。但今天,我在与河北省涞水县县长朱明新交流过程中,却听到一个完全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县域电商最大的作用,首先是“开启民智”,而不是工业品下行、农产品上行。

这个县长有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要借助这一轮电商发展,将全县三十多万人都“轮训”一遍。他说:“让全民接受互联网+,不能功利地去追求马上要卖多少货,而是要让大家的观念发生变化,要让大家知道可以借助互联网做很多事,能够连接到外面的世界。县域电商要做起来,要靠全民行动,而不是依赖几个龙头企业或者榜样人物。”他嘱咐县里的电商干部,启动阶段,不要将考核重点放在“卖货”上,要放在“知识普及、观念转变”上。他说:“如果全县人都轮训下来,一定会有优秀的电商企业、电商人才脱颖而出。这是一个大概率!”

他的这番话引起了我的深思。说实在的,走遍了全国,绝大多数县长“在乎”的、“计较”的,基本上都是“农产品上行”,“卖货”成了各地看得最重的KPI考核指标。有些农村电商平台,因为过于偏重“工业品下行”,与地方政府迅速过了“蜜月期”,关系急剧降温。而同时,不少县域政府在物色各地服务商时,开始将“卖货”能力作为一个最重要的验证指标。其实,县域政府在“卖货”问题上,对平台电商、服务商普遍存在“误解”。当下农产品上行“难”的症结,政府还没有意识到。光顾着讲自身资源丰富,而忽略了上行必须具备的一些条件。县域农产品电商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缺品牌、缺标准、缺设计、缺特色、缺价值、缺故事、缺品控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就决定了县域农产品的“上行”,不是一个短期就能解决的难题。所以,那些一上来就将“卖货”作为第一权重的县长们,难免会“期望太高、失望也大”的尴尬局面。

前不久,在出席贵州(龙里)“黔货出山”的高峰论坛时,我有一个发言,标题就叫《黔货出山出什么?》。核心的观点,就是建议贵州各市县的领导,要更客观地看待电商在贵州农产品上行中的难点,现阶段要夯实生态基础,才能打造出一条黔货出山的“云高速”。我提出黔货出山的八个出:出品牌、出标准、出价值、出生态、出人物、出特色、出模式、出平台。在之后几天的贵州岑巩县和广西凌云的观念大课上,我再次系统阐述了这个观点。包括近期在山西省和山东省的全省示范县大会上,我也作了类似的呼吁。只是,我不知道有几个领导听到了,听进去了。

言归正传。正是因为有了以上的思考,所以,今天当我听到朱县长这一番话的时候,我内心十分认同。当下县域电商很热,全国各地的县长们都在摩拳擦掌,希望在这场“千县大战”中独占鳌头。也正是因为如此,各地不时冒出政府用行政手段摊派“购买量”的负面新闻。大家都将视角投向“买”和“卖”上去了。其实,一个地方电商基础不具备,仅依靠平台电商的“运动式”销售,大部分县域电商注定会“昙花一现”,甚至包括现在被打造出来的各种“模式”,可能都经不起时间的检验。毋庸置疑,工业品下行、农产品上行一定是县域电商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只是,这“下行”与“上行”支撑的基础是什么?我想,这个基础一定是县域电商的生态体系,包括我们服务平台、品牌化、基地支持、供应链管理体系以及创新营销。

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二十多年来,大部分县域是被“边缘化”的,“三农”领域更是如此。今天,我们发展县域电商,本身基础就很薄弱。更让人担忧的是,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时代的到来,电商的技术与模式更是快速迭代,这让县域的“追赶”变得更为艰难。事实上,我们很多服务机构,当下往县域输送的,正是“传统电商”本身。如此一来,县域电商想如城市电商一般发展,难上加难。

信息文明时代势不可挡地来临了。自然,如果方法、措施、手段得当,这何尝不是县域迎头赶上,甚至“弯道取直”的一次重大机会?县域已经落后,所以要有紧迫感,时不我待。但县域不能因为落后本身,而变得急功近利,不尊重规律地“抢道换档”,欲速则不达。

所以,我赞同“开户民智”正是县域电商第一要务的观点。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今日头条(头条号 / 天地会)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