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主编推荐

莫问剑:农村电商再出发的十个维度

[ 作者:莫问剑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6-25 录入:王惠敏 ]

本月15日,由赶街公司主导的首届遂昌论坛成功举行。很荣幸,我本人有机会全程参与并聆听了农村电商圈内大咖们的一系列精彩分享。原以为,这次聚会只是东明和赶街公司邀请我们这些圈内人去吃粽子、过端午节,到达之后才知道这是有关农村电商“再出发”的一场思想盛宴。

一直以来,我是“说”得多,直把脑袋都掏空了。所以,这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作为一个学生角色,我很认真聆听圈内大咖们的真知卓见,尤其是有关农村电商未来的分析,意外地解开了心中不少的疑惑。这里,我就部分引起强烈共鸣的观点作些摘录,并做简单点评。

1、遂昌:“再出发”正当时

自赶街诞生以来,遂昌一直引领着中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潮流。“遂昌模式”自2015年商务部、农业部两个全国会议在这里召开后,成为全国各地发展农村电商的学习对象,赶街也成为农村电商平台建设的一个成功范本。随着阿里、京东、苏宁等平台农村战略轰轰烈烈的出台,国内农村电商一度进入“狂飙突进”时期。但显然,高潮来得快,退得也快,农村电商自2017年初起一度进入了“集体沉默期”。

我知道,赶街和潘东明一直在思考,一直在试错。这期间,赶街先后完成了阿里和西投集团上亿元的A轮投资。显而易见,农村电商发展的大环境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如何从“乡村振兴”这一国家战略的背景下重新设计打造农村电商的模式,形成新的竞争力,已经成为国内所有农村电商发展的当然课题。遂昌下一步往哪去、怎么走、如何优势再造等问题已经成为政府、平台以及从业者的共同思考。

换而言之,这次与会的嘉宾和大咖们在商讨农村电商的明天和未来,何尝不是在为遂昌“再出发”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尤其是遂昌发起“农村电商研究院”,设立“劝农奖”,其根本目的还是在于为遂昌的下一步提供智库支持和策略选择。作为中国农村电商的“延安”,遂昌走到这一步,我想国内更多的县域包括示范县在内都必将面临着“再出发”的问题,如何顺应互联网技术与商业模式的快速迭代,如何捕捉新的政策红利,如何顺应新消费群体的需求,都是农村电商当下急需破解的一些难题。从主办这次活动的主题确定、嘉宾邀请、流程设计等来看,包括赶街与遂昌在内都开始了一个“再出发”的思考。

2、汪向东:电子商务将成为“乡村振兴”的标配

在农村电商与乡村振兴这两个热词中,汪向东老师为我们找到一种关联,他在论坛上提出了一个鲜明的观点——电子商务将成为“乡村振兴”的标配。针对这一论断,汪老师给出这么几个支撑点:乡村振兴的前提是产业振兴,产业振兴必须是可交易、可增收,而“互联网+”包括电商在内,正是这种可交易、可增收的最直接手段。90后作为新消费阶层的崛起,是标准的互联网原住民,他们是包括乡村在内的未来用户主体,这一群体对电商不陌生。

事实上,我们从汪老师的行程中也可以看到,他的关注重点,从前期的农村电商与电商扶贫,开始过渡到“乡建”与“乡学”。他列举了三瓜、沙集和遂昌这三个案例,由此提出作为乡村振兴的标配的电商,亦会有不同的模式和路径,就如三瓜的旅游+,沙集的产业+,遂昌的平台+,不需要千遍一律。比路径与方法更为重要的,是目标的选择,要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而不是城市。所以他呼吁,要“以乡学温暖乡村,以网络助力振兴”。

3、刘鹰:要“以人为本”振兴三农社区

清华大学刘鹰教授的发言主题是“有关电商助力三农社区发展”。她认为遂昌的发展之所以有今天,是因为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利用互联网的方式解决了怎么生产、生产什么、为谁生产的问题,利用了集体的力量实现了社区的现代化。

刘教授更多是基于理论的分析。但从国内农村电商这几年的实践来看,社区化、社群化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一股力量。尤其是在农产品上行,社区电商、社群电商似乎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农村社会是个人情社会,每个乡(镇、村)是具有地缘、亲缘、乡缘和血缘关系的天然社区和社群。所以刘鹰老师提出的“以人为本”推进三农社区,恰恰是印证了当前农村电商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凡是社区与社群有更好的推动,农村电商均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4、李孜:乡村在线化是农村电商的重要基础设施

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李孜这几年一直在研究遂昌,三次在遂昌驻地调研,并完成了《农村电商崛起——从县域电商服务到在线城镇化》专著的写作与出版。他提了一个核心观点:建立在在线服务的基础上,跟铁路、公路、机场、水陆以及共享的设施平台、公共服务和商业服务进行无缝连接,线上线下进行连接,最后实现从物流、人流、信息技术流、语音服务、区块链分布式、资本流,下到县甚至下到村。所以他提出,遂昌要在国际网络社区对自身进行重新定位,把两三千平方公里的面积重新进行划分,线上线下整合,做成国际化的遂昌,应是全球网络信息重要的节点。

李博士的表述有些学术化。但在我看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从人到村再到乡镇再到县实现互联互通,万物互联,的的确确是农村电商深度发展的一个重大基础设施。事实上,我们这几年利用微信等手段,通过社群的组建已经局部地实现了这一目标。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发展,为乡村在线化提供了基本的条件。一直以来,各地更注重的是物理空间的投资和建设,如何将人、资源、产业的大数据打通,全面在线化,一定可以为包括农村电商在内的乡镇在线化带来化学反应。

5、贾枭:用区域公共品牌为农村电商赋能

作为国内区域公共品牌打造的领军人物,农本咨询的贾枭在这次论坛上再次呼吁政府高度重视公共品牌建设。他认为,推进一个区域农产品的品牌化建设必须要有大品牌支撑,大品牌就是区域公共品牌。以遂昌为例,虽然有《牡丹亭》、菊米、竹炭等,但是遂昌还是有待于区域公共品牌的打造。在他看来,区域公共品牌在产业发展、乡村旅游以及美丽乡村等诸多方面的电商化努力都是离不开区域公共品牌。他也奉献了农本咨询有关品牌化的十六字经验“资源为王、战略为势、整合为器、品牌为魂”。

我是这样理解贾枭观点的:从农村电商的实际发展来看,虽然很多县域领导认为当地的生态资源、产业资源都很丰富,但放眼整个互联网市场或全国市场来看,任何一个县域的力量都是很单薄的,所以“一县一品”是一种非常务实的战略抉择,这个“品”不仅仅是指品种或者品类,也可以是指品牌。就是要聚全县之力打造出爆款,做旺一个产业,做响一个品牌,就是农村电商发展的一个突出成果。

6、张书雁:从“好好生活”角度找回电商初心

遂昌去年推出了一款网红产品——遂昌龙粽。连续两年,我都收到了赶街公司寄出的这份极具特色和视觉冲击的端午好礼,自然造物的创始人张书雁便是这一产品的“再造者”。他在论坛上讲的一个观点,让我的内心也很受震动,大致意思是:包括我们这些做农村电商的人在内,绝大多数人都在追求好生活,却没有“好好生活”。

我记得农村电商发展过程中,有两句话喊得特别响: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降低农业的生产成本。但是在农村电商发展过程中,是否帮助农民与农业做到了这一点姑且不论,我们需要检讨的是农村电商的推动者、从业者的生存现状,绝大多数步入了“死胡同”。很多人把农村电商当成一次重大的商业机会,情怀导向,盲目推进,蜂踊而入,成群败退。

张书雁讲,自己创意遂昌龙粽、发起大过中国节的初心,有三个维度是他考虑的,即国家想做、社会需要、自己想做。但前两者是客观条件,最重要的是自己内心的需求。因为在遂昌的生活让他感受到节日形式感的价值。所以在当地原有工艺基础上,他带着团队做了提升,之所以有今天的效果,他认为是因为自己内心的欢喜和爱,并且将这种感受传递开来,最终裂变成成百上千人的共同行动。

7、黄刚:没有“生态链”是万万不能的

这一两年,黄刚的农特在农村电商圈子里做得风生水起。作为一个国内供应链研究的领军人物,他更看重的是农村电商本身的生态视角。他认为农产品电商是一个伪命题,电商只是解决了渠道,农产品背后是做产业链的互联网化,光解决了买与卖的问题,没有产业链的全面链接,最多只是“一锤子”买卖。未来县域经济不单单是做农产品上行,它要进行农村产业生态的打造,把产品流出去,把消费者引进来。他还贡献了农特有关“乡村振兴”五个方面的经验: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

我很认同黄刚提出的一句口号:打造乡村创业的利益共同体。的的确确,农产品上行不是简单的互联网销售,从种子培育、种养、储运、深加工以及农业生产资料的配合,是一个系统工程,农产品的背后是一个全产业链的维度,它并不是像消费品一样只需要更多注重交易环节,所以农产品上行作为农村电商里的重中之重,它的核心竞争力并非只是互联网营销,更多体现在供应链整合。我想,这也是农特从供应链专家切入农村电商能够做得风生水起的根本原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这一点,这也是这几年农村电商不断试错的一个突出成果。

8、杜非:农产品电商先要过“握手关”

百诚源CEO杜非带来了一系列尖锐但却现实的话题。在他看来,国内农产品电商不管是单品销售,还是平台运营,都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商业模式。至少从资本角度而言,基本上是停留在贸易的层面,并非是商业模式。从行业来看,农产品的前端整合难度非常大,渠道很长,农产品电商只是解决了销售里很小的一个环节。以电商的模式无法形成一个可持续、稳定的增长。

另外,即使是一个县或者一个区域的爆款,跟当地的整个产能比较起来,电商渠道的销售(主要是2C)微不足道。以电商的形式推进销售,很难做到溢价,产品附加值更多的是越做越低。这与我们推进农产品电商,尤其当下电商扶贫的初心是背道而驰的。

杜非认为,农产品一定是“握手”产品。物以稀为贵,所以距离能够产生价值,但是没有经过“握手”,没有体验,是很难实现这一产品的可持续销售。即便是今天新零售的崛起,包括盒马实现线上线下的融合,既要满足线上人群的低价、团购、压价,同时还要满足线下人群的新鲜、便捷的体验是非常难的。

9、辛巴:打造消费者和土地之间的连接器

辛巴是国内新农人组织里最早的发起人,他这几年见证参与了一系列的农村电商实践。在论坛上,他毫不讳言这几年因“情怀为上”吃尽了苦头。也正因如此,他对当下农产品电商有着与众不同的理解:与其卖更多的货,不如在消费者和土地之间通过电商建立起连接器。

辛巴认为,中国很大,同时又很分散,所以农产品的滞销问题一定会存在。破解这一难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因地制宜,实现适度规模的种植,大农区可以集中连片,但江南要聚焦精品、聚焦体验。农产品电商不是目的,最终目标是构建我们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电商只是一个过渡期。

早在2013年底,在辛巴的牵线搭桥下,我们就试图通过预售、包销的方式,帮助一号店在吉林通榆建立一万亩“直供基地”。在这之后,阿里几次推出“聚土地”,其本质也是通过个性化定制、预售的方式,构建出消费者与原产地的关联。从十九大精神和“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来看,田园综合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美丽乡村、家庭农场、共享农庄等新物种将迎来大发展,这何尝不正是人与土地关系的一种重构?

10、倪向明:把产品与服务做好就死不掉

老倪一如既往地在这个严肃的场合给我们带来了快乐。作为淘宝辣椒酱网销的第一品牌,倪老腌一直是阿里“小而美”的典范。老倪认为自己前几年之所以成功,靠的是产品的高品质与视觉的高逼格。他也坦诚去年开始业务有所下滑,其根本原因是自己在产品与服务上有所松懈。最直接的一个表象,就是倪老腌的视觉在众多竞争对手的仿效下开始变得平庸了。所以他说,今年投资搞了一个大的摄影棚,要把竞争力找回来。对行业里兴起的所谓区块链养鸡、跑步鸡等,老倪并不看好。他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养鸡养牛最好的方式就是放养,鸡像鸡,人像人,狗像狗。

关于价格,他也很鄙视当下的“9块9”现象,他坚信只有合适的价格才能够提供更好的服务,才能有资本不断研发新的品种。单纯地放价走量是走不远的。不管别人怎么选择,倪老腌还是要走高价这条路。他始终抱着一个信念,只要把产品和服务做好,绝对死不掉,产品本身决定你走多久,运营手段决定你走多快,倪老腌宁可走慢点,时间做久点。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县学会 微信公众号(原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