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保护生态环境,还需堵疏结合

[ 作者:莫喻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7-25 录入:7 ]

近年来,关于企业污染环境的事例屡屡见于报端。2005年,韶关冶炼厂设备检修期间违法超标排放含镉废水,导致广东北江韶关段出现严重镉污染,直接威胁到下游近千万群众的饮水安全和成千上万企业的正常用水;2009年,盐城市标新化工厂偷排30吨化工废水,最终污染了水源地,导致江苏盐城市大面积断水近67小时,20万市民生活受到影响;2012年,广西金河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河池市金城江区鸿泉立德粉材料厂违法排放工业污水,导致广西龙江河突发严重镉污染,对龙江河沿岸众多渔民和柳州三百多万市民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由于严重的环境污染而导致的后果也令人触目惊心。2009年、2010年多地曝出的血铅超标事件,在2012年继续蔓延。2013年1月,4次雾霾过程笼罩30个省(区、市),在北京,仅有5天不是雾霾天。十八大以来,各地都加强了对破坏生态环境的惩治力度。2016年上半年,湖北省开出了史上最大环保罚单,楚源集团及其下属公司因超标排污及私设暗管违法行为,被罚2700多万元,给破坏生态环境者敲响了警钟。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国家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战略性高度。2012年,党的十八大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201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重新修订;2015,建设美丽中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首度被写入国家五年规划;2016年,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施行。

法律是红线、法治是底线,触碰不得,否则就要受到制裁,在生态环境保护上更是如此。湖北省环保厅开出的史上最大环保罚单,就体现了治理环境污染的坚强决心。但要真正解决企业乱排乱放污染环境的问题,更好地保护环境。我们应在从严惩处堵住漏洞的同时强化管理疏导,营造保护生态“人人有责”的人文环境,生态环境保护方能取得实效。

提高政府治理水平一刻都不能缓。完善关于治理企业污染环境的配套措施,建立科学评估体系,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企业重要管理内容,构建与之相适的激励机制。

培养企业管理者的环保意识一个都不能漏。企业的核心和灵魂在于管理者,因此,转变企业管理者的观念尤为重要。培养企业管理者的环保意识,强化绿色发展理念,真正地将企业管理者的心态从过去“只要金山银山”转变为“既要金山银山,又要青山绿水”才是改变现状的根本。

强化大众的监督意识一刻都不能松。要大力宣传“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等理念,并制定举报奖励措施,让每个人在保护环境的同时负起监督责任,对于发现的违规企业要及时向相关部门举报,把企业污染环境的行为扼杀在摇篮之中。

建设美丽中国,保护生态环境是关键。这需要我们探索更行之有效的机制,提升治理水平,把堵和疏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建设美丽中国的愿景才能实现,才能给后辈留下绿水青山和记得住的乡愁。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