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民间故事:乡长投稿

[ 作者:马国华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7-04 录入:实习编辑 ]

李乡长没当乡长之前,是乡里的秘书;没当秘书之前,是乡中学的教师;没当教师之前,家里几代都是背朝黄土面朝天的农民。当教师的时候,就喜欢舞文弄墨,时不时写点杂文、故事、小小说等作品,居然发表了不少,他能当上乡长,全凭着一支笔杆子。自打当了乡长,会议、酒席、考察旅游多了,再加上有秘书代笔,早把写东西的兴趣抛到九霄云外。

这天上午,李乡长硬着头皮在家休息。昨天晚上,因为酒醉,走路时扭伤了脚,医生说必须在家静养三天。

李乡长溜达惯了,躺在家里有点寂寞,就翻来翻去找书看,无意中发现了自己以前发表作品的剪贴本,掀了几页,不觉眉头一皱,一篇两千字左右的故事作品引起了他的注意。

这篇作品的题目是《乡长喝酒》,是李乡长当教师的时候创作的。那时候,乡里有个乡长,喜欢大吃大喝,而且每喝必醉,出了不少洋相,群众意见很大,这个作品就是以那个乡长为原型写的,不过,那时候的李老师不敢署真名,而是用了笔名“李剑”,意思是把自己比作反腐败的“利剑”。隔了好几年,李乡长再次看自己的作品,细细琢磨了一番,感到内容有点不对头:自从当了乡长,才真正知道了喝酒的对工作的重要性,可以说,酒是化解一切矛盾、摆平一切麻烦、攻克一切困难的“催化剂”,至于有些同志因此染上了有事没事就吃吃喝喝的毛病,纯粹是工作引起的“惯性”,对此应该给予充分的理解,甚至应该对喝醉伤了身体的同志给予同情、支持和援助。想到这里,李乡长连连埋怨那时自己思想太单纯,不应该把立场和感情的天平放在了老百姓那一端,而应该放在为工作“辛辛苦苦”喝酒的干部们身上,

考虑了一阵儿,李乡长决定修改一下稿件,先把题目从《乡长喝酒》改成了《乡长戒酒》,接着,开始修改内容和情节上。毕竟当几年乡长了,已经习惯了“动口不动手”,猛地拿起笔还真有点吃力,躲在家里“吭哧吭哧”修改了三天,原来旧稿子总算焕然一新。

修改以后的内容是:一个乡长为了工作,整天领着一帮乡干部东吃西喝,全乡群众通过领导的喝酒走上了富裕道路,可是,由于身体欠佳,乡长突然戒酒了,没多长时间,富裕的农民又开始贫穷,于是,集体上门、含泪跪在乡长面前请求:“乡长,为了让我们早日奔向小康,你还是带领乡干部继续吃吃喝喝吧,就是每天搞摊派、收集资款,我们也负担得起呀——”,在群众信任和急切的目光中,乡长决定不再戒酒,重新领着一帮乡干部出入各村的酒摊和饭店,全乡群众终于走上了致富道路。

稿子修改完毕,李乡长换掉了“利剑”的笔名,用了另一个名字:“李茅台”。他吩咐秘书把稿子精心打印后,用特快专递寄给以前那家杂志社。

那家刊物的编辑接到稿子,吃了一惊,因为特快专递的邮费很贵,很少有作者为投一两千字的稿件使用它,所以,对稿子看得很仔细。最后,回了一封长长的退稿信:“李茅台同志,稿件已拜读,乡长的事迹非常感人,他真是人民的好干部。不过,鉴于你的稿子太真实,建议你投寄到新闻报刊,而我刊以发表文艺故事为主,故事都是虚构的,如果您的大作在我刊发表,本来真实的东西反倒让读者认为是胡编乱造的,所以退回您处理,请以后多赐大作——”

其实,编辑的心里话是说稿子是胡编乱造的,为了照顾作者情绪,退稿信写得很委婉。李乡长收到退稿,“腾”地来了火,真想命令派出所长把乡里卖的那本刊物全部收缴查封,转念一想,也许小编辑不识货,跟一个小编辑计较没什么意思,就给主编写了一封意见信,把稿子重新“特快专递”到主编受上。

李乡长给主编的信很不客气,信是这样写的:“主编同志,我发现你们刊物每期都有关于乡长的故事,而且,乡长在作品里的形象很糟糕,简直就象旧社会的‘南霸天’,你们完全是在误导读者嘛!再说,你们远在大城市,根本不了解乡长的工作如何辛苦,这是典型的官僚主义!我的作品被你们刊物的一个小编辑退回来了,我不生气,可是,他要我投寄给新闻报刊的说法很令我生气!你知道,这年头老百姓有几个看报纸新闻的?有几个相信报纸上那些新闻的?而老百姓就是喜欢看故事,就是瞎编的也认为比报纸上的新闻真实。我要的就是这种效果,如果你们能发表我这篇故事,我可以给你们三个优惠条件,一是不要你们一分钱稿费;二是包销当期刊物若干本,并且不要回扣;三是适当时候给你们拉点广告、搞点赞助。我的意见请考虑……”

很快,主编来了亲笔回信:“大作很典型,我刊将尽快发表。另外,本刊即将举办一项评奖活动,刊物五年来发表的作品都可以参加评选,您的大作恰巧赶上好机会,若获奖,将邀请你出席颁奖大会。至于你的三个优惠条件,就免了吧。”

这一回,李乡长高兴得差点蹦起来,心想:主编就是主编,跟一般的小编辑就是不一样水平,就象自己当乡长,跟一般老百姓的思想觉悟就是不一样嘛!

主编说话还真算数,以最快的速度发表了《乡长戒酒》,李乡长立刻让秘书通知全乡各村各户、各中小学校,积极阅读《乡长戒酒》,有条件的单位还要组织讨论、写出读后感。这一来,当期刊物在乡里成了抢手货,谁也不知道究竟卖出了多少本。当然,除了秘书,谁也不知道“李茅台”就是李乡长。

两个月后,更大的好事降临到李乡长头上,先是秘书送来刊物的一封来信,《乡长戒酒》被评上了奖,邀请作者参加颁奖典礼;接着,乡中学的老校长也来送信,原来,李乡长当老师时写的那篇《乡长喝酒》也获了奖,老校长打听了半天,才知道作者“利剑”就是如今的李乡长,就急忙来送信道喜,还一个劲的邀请李乡长获奖归来,一定到学校给学生们做一场报告。

过了几天,李乡长去出席颁奖典礼,他这次的出差费用本来是由刊物负担的,可是,他还是悄悄在乡会计那里领了一大笔出差费,说是外出考察。

颁奖会现场很热闹,全国各地来了几十个获奖作者,还有一批特邀的读者代表,多家报社、电视台也派出记者采访。颁奖大会开始了,按照会议程序,主编先做了热情洋溢的发言,接着,邀请读者代表上台发言,最后才是重头戏:颁奖。

上台发言的读者代表是个中年妇女,看样子来自农村,只听她激动地说:“作为一个普通读者,能参加今天这个颁奖会,我的心情非常激动。因为,刊物上的一篇小故事挽救了我的丈夫和我的全家……”

原来,几年前,中年妇女的丈夫是一名乡长,也有喝酒的毛病,经常领着手下大吃大喝,妻子非常伤心,无意中读了刊物上一篇《乡长喝酒》,就推荐给丈夫看。丈夫看后,感触很大,渐渐改掉了坏毛病,开始脚踏实地为老百姓服务,三年后,丈夫荣升副县长,老百姓敲锣打鼓为他送行,丈夫流着眼泪对妻子说:“老婆呀,是那篇《乡长喝酒》改变了我的命运,咱们全家要感谢那家刊物和那个名叫‘利剑’的作者呀……”这次评奖,两口子一致投票认为:《乡长喝酒》应该获得“最受读者欢迎的作品”奖。

中年妇女越说越激动,竟然在台上热泪盈眶。主编也非常感动,索性打破会议程序,起身说:“同志们,我要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乡长喝酒》的作者‘利剑’同志也来到了我们会议现场,大家鼓掌欢迎——”

李乡长在热烈的掌声中站起身,一台台摄象机对准了他。就在这时,台上的中年妇女突然大声说:“最近,我又在刊物上看到了一篇《乡长戒酒》,许多读者对这篇作品意见很大,所以,在这次评选中,我毫不犹豫地把它评为‘最不受读者欢迎的作品’奖。同时,我也要在这里告诉那位名叫‘李茅台’的作者,再不要写那些拖干部下水、害老百姓遭殃的作品……”

“哗……”台下又是一阵热烈的掌声。

李乡长台下的惊呆了,一屁股蹲在椅子上,心乱如麻:天啊,难道《乡长戒酒》真的被评为最不受读者欢迎的作品?这个主编怎么不提前告诉我一声哟!如果是来领这个奖,自己还不如外出考察呢!

这时候,台上开始宣读获奖名单,李乡长哪里有心思上台领奖,偏巧,衣袋里的手机响了,他急忙找借口溜出了会场接电话,只听秘书在电话里急促地说:“李乡长,不好啦,乡里有两个干部喝酒喝死了,县里的调查组已经到乡里啦,你快回来吧——”

“什么?”李乡长吓得差点尿裤子,乡里出了这么大的事,他哪里还呆得下去,立刻买了一张火车票往回赶。

一路上,他发现不少旅客都在看那本刊物上的故事,心里开始想:几年前的那个作品和几年后的这个作品,同出于自己之手,一个最受读者欢迎,另一个却最令读者讨厌,究竟是那方面出了问题呢?

直到回到乡里,李乡长还没有把只隔着一层窗户纸的简单道理想明白。

突然有一天,一张红头文件免去了他的乡长职务,他对着文件上的内容看了半天,失声叫道:“老天,原来问题出在这里哟……!”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头条号 马疙瘩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