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期间,全国贫困人口是7017万,经过一年精准扶贫,脱贫人数达到1442万,“十三五”期间需要脱贫人数则降为5575万。然而5000多万人口并非小数,人数甚至超过南非、韩国等世界人口中等国家。要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和实现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底线目标,不会那么容易。那么,胜利的果实,我们究竟该怎么获得?
不能搭着云梯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逾7亿人摘掉了贫困帽子,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前我国扶贫脱贫已进入攻坚克难的重要阶段,拿下万里长征最后一丢丢距离,就能迎来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只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要让5000多万人摘掉贫穷的帽子,不能一蹴而就。好高骛远,搭着云梯往上爬,即使侥幸摘得果实,实现脱贫,也坚持不了太久,容易返贫。实际只是画了个很大的馍,乍看似乎能消解饥饿,实际并不能填饱饥肠辘辘的肚皮。
不能坐在地上捡。摆脱贫困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各级党委和政府已逐级立下军令状,层层落实脱贫攻坚责任。部分地区为了完成扶贫任务,目标定得很偏,只是喊喊口号,练练假把式,没有扶到点上、根上,让并不贫困的人受益,不用作为便能使这部分人“脱贫”,而“贫穷”的帽子依然扣在贫困群众头上。坐在地上等来的果实,得来全不费功夫,却并非我们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花了大量精力实行精准扶贫,帮助贫困地区和人口摆脱贫困,走向共同富裕,怎可因不作为、乱作为,让扶贫失了本身的意义?
要跳起来摸得到。什么样的目标容易实现?自然是跳起来摸得到、努力过后能够实现的。眼高手低,即使拼尽全力也难以实现;坐享其成,就算达成所愿也与目标渐行渐远。脱贫是全面小康的底线目标和“最后一公里”,是未来五年最大的民生工程,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将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搞清楚,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要在扶贫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摸准情况,齐抓共管。坚持“分类帮扶”,有的放矢,层层分解任务,细化措施,各个击破,那么打赢脱贫攻坚战,便是我们可以预见的未来。
作者地址:四川绵阳梓潼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