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农业困局的根源是劳动生产率过低

[ 作者:归来人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6-29 录入:实习编辑 ]

造成农业困局的根本原因不是水土资源制约,而是农业劳动生产率太低。

有关部门总结当前农业发展有四个难题:

一、水土资源短缺、开发过度、污染加重,资源、环境的约束加剧;

二、土地、劳力、农资成本快速上升,使粮食价格居高不下,降低国际竞争力;

三、“黄箱补贴”已逼近WTO的底线,难以为继;四、主要农产品国内外价格倒挂,以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价托市的政策难以为继,农民增收的难度加大。

仔细分析:

第一个难题是难也不难。据第二次土地调查,我国2015年耕地20.25亿亩(以前统计耕地18.3亿亩的信息不实),总人口平均1.5亩,农业就业人员平均8.9亩(有人说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人均耕地警戒线为0.8亩,那是假信息)。在这些耕地上生产了6.2亿吨粮食,耕地并不短缺。

今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耕地将会减少,然而经济转入新常态,耗地型重工业和城镇化快速发展、耕地减少的时代已经过去,加上建设用地节约集约使用,未来建设占用耕地的数量和速度不会再增加。20.25亿亩耕地,即便刨去8200万亩需要退耕的陡坡耕地和6500万亩可能因生态而调整的耕地,离18亿亩耕地红线还有远得很。耕地数量不会成为农业发展的制约。

二:人多地少也不是农业生产的制约,只是说明我国需要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生产率。改革开放以来,粮食耕地单产已从1980-84年的每亩233公斤提升到2014年的440公斤,提高了89%。但这个数字并不是很牛逼,只及中国农业大学研究试验已达单产为指标的单产潜力756公斤/亩的36%。跟国外比,只及气候生产潜力相近的日本上世纪60年代中期、英国、法国、韩国70年中期、德国80年代中期、美国90年代初期的水平。(农业统计,2014年粮作播种面积单产359公斤/亩,因低估了耕地面积和播种面积,高估了单产,造成我国单产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的假象,不足为凭。)

总之,我国单产的增产潜力还很大,并未透支地力。

三:我国耕地退化严重。土壤肥力有下降趋势,北方黑土退化、南方菜地酸化严重,水土流失的陡坡耕地尚有8200万亩,19.4%的耕地有土壤污染,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高达1200万吨。这些情况必须高度重视,积极治理。但这是不合理的利用土地所致,不是透支地力,也不是突破了环境承载潜力(不存在固定的环境承载潜力,防治了土地退化,也就提高了环境承载潜力),更不是造成农业困境的因素。

四:农业生产成本高是小农经济改变不了的问题。但降成本不能简单的减少用水、用肥,而是要采用诸如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等新技术,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在提高效率中节水节肥。农民没有采用此类新技术还有制度上的原因,即因承包期短,农民愿意采用简单易行、即时见效的技术措施,增施化肥、大水漫灌,而不愿采用增施有机肥、平整土地、整修渠系等复杂而长期见效的措施。至于土地、劳力成本高则有其更复杂的原因,之后再谈。

五:农业发展的难题主要在于上述三、四两条,而造成这两个难题的根本原因是劳动生产率过低。我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以农业就业人数与农业增加值来衡量)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已有很大提高,但只及2006年高收入国家的9.9%、欧元区国家的11.8%、日本的14.4%、美国的41%。这些发达国家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已达到其工业劳动生产率的一半上下,而我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只有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1/4。

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劳动者收益就少。收益少,农村劳力便弃农而去,进城打工经商,因而产生谁来种地问题、留守儿童问题,并导致土地粗放经营甚至撂荒。农村劳动力短缺,工价就上涨。土地、劳力、农资价格上涨,种粮成本提高而收益少,必须抬高粮价、增加补贴,才有利可图,农民才有种粮积极性。这就是粮价和农业补贴居高不下的原因。抬高粮价,高到超过国外粮价,就失去了国际竞争力,导致国外粮食源源不断地进口。这就是之所以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库存过量,财政亏损,粮价下挫,农民减收的根本原因。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头条号 归来人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