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的雕花板大床是什么样?农村有哪些风俗人情?村名的由来是什么?村里出现过哪些大人物?近日,我区首批20部村志正式付印,这些村志对各村的地理、历史、经济、风俗、物产、人物等方方面面进行了详细的记载,不仅为后人留下了一部部珍贵的史料,也承载了一个个村庄“看得见的乡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昔日的农村风光逐渐被鳞次栉比的现代楼宇替代,曾经伴随着农村数千年积淀的村落文化,以及那些散落在农村的古迹传说、地名由来、民风民俗,很多因为没有得到及时梳理而淹没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为了留住乡土文化的根脉,我区于2011年启动了村志编纂工作。“我们是带着抢救性的心态来推进村志工作的,村志能够保护金山村级发展历史,反映村级发展进程,留存金山的乡土文化,”区档案局局长徐建昌说,“要是再过10年、20年,我们再要写村志,就更加困难了。”
去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提出,有条件的村,编修村志。我区于2011年启动的村志编纂工作不仅在上海属于首家,在全国也走在前列。
盛世修志,留住乡土文脉
金山有6000多年的历史,是上海最早有行政建置的地方,古冈身遗址、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遗址等见证了金山的沧海桑田,数千年的文明孕育了朱泾、枫泾、张堰、亭林等历史文化名镇,也涌现了一批批历史文化名人。
在这些村志里,一段段早已不为人知的历史被重新挖掘出来。在金山卫镇八一村的村志里,就记录了一个消失的古镇——西仓。西仓最早名为官塘滩,传说,汉朝时,从北方来了2000多个流民定居在这里,垦地,种粮,还修筑了大官塘,官塘滩后来更名为上官塘镇。南宋时期,武举陈龟年迁居于此,修建了“陈泰油作坊”,这里产出的菜籽油远销至真腊(今柬埔寨)、满刺加(今马六甲海峡两岸)等地,一时间这里商人云集,街上车水马龙。明朝时期,上官塘镇更名为西仓市,后屡经战火,到1949年解放时,这里仅剩几间破房屋,后来,西仓被征地建厂,到2003年,地名也消失了。
像西仓这样,曾经繁华一时,如今连地名也没有了的古镇不在少数,金山的村志将这些古镇都一一记载了下来。
除此以外,村志里收录的民间谚语也颇有生趣,如“牛吃稻柴鸡吃谷,各人自有各人福”、“算算用用,一世不穷”、“坐吃三年海要干,大算不算,小算落乱”、“省一分钱不算啥,借一分钱就是债”、“过了雨水天,农事接连连”、“‘九九’不开沟,田里要生板子油(土地板结)”、“千朝霜,万朝霜,比不上‘年初一’一朝霜”……这些谚语生动反映了农村的生产情况和生活情趣,但如今已经鲜为人知。
几易其稿,五年修成正果
金山村志的主要编纂人员都是农村里有点文化的老人,比如退休教师、退休机关干部等,由于老人用电脑不大溜,每个村还配备了熟悉电脑的年轻人,负责把老人写好的村志录入电脑。今年73岁的宋伯仁就是编纂人之一,他原来是金卫中学的教师,属于村里的文化人。他编写的八一村村志是金山区村志编纂的试点,同时也是全区最先完成的一部村志。
从2011年5月开始,为了尽可能多地掌握八一村的历史资料,宋伯仁前后20多次到档案馆翻阅资料,同时,他也到镇上的派出所、学校等单位翻阅档案资料,看过的史料多达1000余册。此外,他还从村里的老人那里搜集到不少资料,村里有一位老干部,特地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写成了一本2万多字的小册子交给他。经过10个月的搜集和编写,一部20多万字的村志总算初具雏形,此后,八一村的村志又经历了三年多的修改过程。徐建昌介绍,金山村志编纂工作在全国属于先行先试,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在编纂过程中,渐渐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通过审读志书进行业务指导,建立评稿会议制度,发放志书范文,推广先进做法等。
历时5年,金山区首批20部村志终于在今年5月底正式付印。“五年磨一剑,今天亮剑了!”徐建昌介绍说,目前,全区124部村志初稿已经基本完成。继此次首批村志付印后,其余村志也将分批付印,并将于2017年底全部完成。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村村乐 朱庄村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