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早已不是虚拟社会,而是真实的存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这就要把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和服务人民群众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把党的优良传统和新的传播载体科学地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网络舆论观。(6月3日《人民日报》)
一些领导干部对网络心存芥蒂,抱着一种敬而远之的心态,怕的是“引火烧身”,究其原因,莫不是因为对网络的不接触、不了解、不参与。说的不客气一点,就是因为无知所以恐惧。
事实上,中国有7亿网民,几乎是中国人口的一半,代表着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个群体在网络虚拟世界发声,不管是喜怒哀乐还是牢骚、抱怨,所反映的都是最广泛的民情、民心、民意。群众在哪里,党员领导干部就当在哪里。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执政者,最忌避开网络谈施政、抓民生。虽然网络是虚拟的,但反映的却是真实的民心民声,是真实世界的一部分。事实上,正因为网络的较少制约,更能让普通人说出心里话,因而纵然网络很复杂,却更能反映最真实的民情民意,是最不应该被执政者所忽视的存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要将新技术新媒体与党的群众路线有机的联系起来、紧密结合,丰富党的群众路线的形式和内容,促进群众路线深入开展。然而,一种现象无疑值得深刻反省,在网络已经深入普通百姓家的今天,我们一些领导干部还痴心妄想着不接触网络就能了解民心、获得民信,实是愚不可及。不过,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不愿意或者害怕接触网络,实是没有树立正确的网络舆论观。网络舆论不同于现实社会的舆论受到空间和时间等限制,其传播及影响范围几乎不受任何限制,可以说,这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利在于让每个接触网络的人都能最迅疾的了解和发布信息。弊在于信息的真实性难以辨别和控制。大部分领导干部执政中最怕的是引发群体利益冲突的公共突发事件,最大的担忧不是能否妥善处置好各方利益关系、安抚好双方情绪,有效控制事态的发展。而是在网络的助推下,可能以讹传讹,让事态发展不受控制,更对官员个人政治声誉及前途造成不小的打击。
打存干群“隐形墙”需心与心的沟通。一些领导干部对网络舆论讳莫如深,无非是以下原因。一是不了解,无知产生担忧甚至害怕;二是没有树立正确的网络舆论观,有排斥心理;三是缺乏应对网络舆论的必要技能和心理素质;四是没有根本树立起科学的执政观和群众观,随着社会发展,领导干部处理与群众关系的原则不会变,但方式方法和形式必然会产生变化,越来越丰富和多样化,如何与民沟通更有效更便捷,就当采取哪种方式。网民也是群众,群众在哪里,干部就当在哪里,去了解、去倾听、去沟通,听民声、解民忧、化民困,畅通干群沟通,就自然而然的拆除了两者之间的“隐形墙”,赢得民心民信。
作者地址:四川省三台县乐加乡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