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底到4月底,中央第九轮巡视对32家单位党组织进行巡视,并对辽宁、山东等4省“回头看”。昨天发布的巡视组反馈内容显示,在“回头看”4省中,3省存在小官贪腐、雁过拔毛等基层腐败问题,3省存在买官卖官、“带病提拔”等问题,辽宁一些领导干部甚至“肆无忌惮拉帮结派”。(6月3日《京华时报》)
在中央第九轮巡视“回头看”的反馈内容显示,辽宁一些领导干部“肆无忌惮拉帮结派”。如此指名道姓的通报曝光无疑是对当地干部群众特别是主要领导的一记响亮的“耳光”,被中纪委通报曝光于亿万国人面前,这是何等严厉的批评?想来,当地领导干部但凡有点羞耻之心该当是恨不得有个地缝立即钻进去得了,岂受得了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如此点名批评?这无疑就是在简单明了的告诉全国人民,某某地方某某主要领导主体责任没抓实、监督责任不落实,以致出出了腐败和不正之风,让当地干部群众都脸上无光,抬不起头来,更严重的是,地方领导干部的廉洁与否不仅决定时民心民信和社会风气,更直接影响着地方政府形象,影响着外来客商的投资意愿。
按说,十八大以来的反腐败斗争和党风廉政建设已经扎扎实实的开展了三年了,该巡视的地方都几乎巡视了,该巡察的领域也都巡察了,该揪出来查处的“老虎”、“苍蝇”也都一一曝光了。在反腐的高压之下,但凡有点政治警觉力和敏锐性的党员干部,就当立即收敛起来,学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切忌与组织对抗,切忌挑战法纪权威,更不可破坏党的权威、纪律“红线”。但缘何还是总有那么一小撮领导干部“肆无忌惮拉帮结派”?是谁给了他们顶风违纪的胆?
其实这类“拉帮结派”搞“小圈子”、搞“帮派”的现象在官场由来已久,十八大以来屡屡成为各级纪委通报曝光的典型问题。对此,不少反腐专家、学者都进行了深入研究。一些领导干部“肆无忌惮拉帮结派”的背后,存在着深层次的诱因。一是一些地方“圈子文化”盛行,爱拜“山头”加“圈子”,即使不喜欢,也因当地局部政治生态的整体恶化而被“裹胁”其中,成为言行不由衷的官场江湖习气;二是个别领导干部党性不修、底线不厚、政治免疫力差、“三观”扭曲、信念不坚,面对权钱色诱惑,不能抵制,轻易沦陷,甚至不但不能克制自已,为了寻求政治上的“安全感”,寻找腐败“同流”,建立攻守同盟;三是监管机制制度不完善或形同虚设。事实上说通,这种情况最为普遍。毕竟人性本恶,把清风正气建立在对党员干部个人修养的信赖上实不可靠,关键还得靠制度和规矩的约束。一些地方并非没的健全的监管制度,关键是被行政权力干预、破坏,失去执行的独立性和权威。
作者单位:四川省三台县乐加乡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