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马玮炜:在改革中把准干部方向

[ 作者:马玮炜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09-04 录入:王惠敏 ]

  当前,一些地方新一轮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正式启动,随之而来的便是密集的人事调整。虽然,大部分干部都能够正确面对进退去留、岗位和职务名称上的变化,但也存在极个别领导干部因此而工作懈怠。

  其实,领导干部因为人事调整而出现一些思想波动、产生一些工作情绪,这本是情理之中的事。但“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在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这样的关键时期,个别领导干部因为进退去留、岗位和职务名称上的变化而出现撂挑子、卸担子、混日子的状态实在是不应该。一来,在岗一分钟,负责六十秒,作为领导干部,无论在什么岗位担任什么职务,都应该忠于职守、勤勉尽责、勇于担当才对,关键时期“高挂免战牌”无疑是一种典型的不负责任、不作为;二来,领导干部作为一个单位的领头人,其行事作风,直接影响到下级干部。如果领导干部都“率先垂范”,出现工作懈怠,就难免单位其他工作人员也“紧随其后”。如此,必将影响到单位日常工作的开展,引起群众的不满。

  因此,对于新一轮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中暴露出的这些问题,作为组织部门或者纪检监察部门绝不能置若罔闻,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必须要及时对发生苗头性问题的干部谈话提醒,引导他们正确看待进退去留、岗位和职务名称上的变化,帮助他们甩掉思想包袱,调整好心态,保持好状态,尽心尽责站好“最后一班岗”。同时,对于那些屡教不改、一而再再而三的领导干部,组织部门或者纪检监察部门就必须秉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启动问责机制,依法依规进行追责问责,防止“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

  人浮于事终难以成事。从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中一些干部消极履职的现象暴露出,在干部队伍中依然不同程度存在着干部缺乏工作责任心和担当精神的问题。一方面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必须持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干部履职尽责的素质和本领;另一方面在人事调整过程中,除了要对干部的年龄、能力、经验等因素予以综合考量,还很有必要把干部在特殊情况下对待工作的心态和状态列入考察范围,充分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不能让不干事的人轻易蒙混过关,也不能让肯干事、会干事的干部伤了心。唯有如此,才能让干部真正找准位置。

  作者单位:中共三台县委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