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地方主要负责同志还不适应媒体传播格局的深刻变化,骨子里仍然把新闻舆论工作当成花瓶,认为它是软性的、务虚的,中看不中用,只要不添乱,就可有可无。有的觉得新闻传播只是一门单纯的业务性工作,交给宣传部门就了事,不过问、不关心、不重视、不支持。还有的同志思维停留在“防火防盗防记者”阶段,不懂得同媒体打交道。(5月23日人民网)
个别地方领导干部“防火防盗防记者”的戒备心理,暴露出的问题不可小觑。一方面,反映了某些地方领导干部不能正确对待媒体的监督。某些地方领导干部不但没有接受舆论监督的自觉性,反而对舆论监督反感、抵触、对抗,有的地方还喊出了“防火防盗防记者”的口号,而记者在采访时遭白眼、甚至遭遇围攻、殴打的事件也时有发生。另一方面,反映了某些地方领导干部的衙门做派仍未改变。在他们看来,我的地盘我做主,甭管地方上发生了什么丑事,记者不可随便采访随便曝光。中央要求切实转变工作作风,要求加大舆论监督力度,可到了某些地方就是遭遇肠梗阻。
当前,媒体监督方兴未艾,网络媒体的异军突起更是让舆论监督几乎成为一张无所不包的大网。记者主动出击,深入调查;网民随时“报料”,提供信源;媒体和网民的相互配合,让信息流动更加快捷,信息传播更加透明,发挥出越来越大的监督威力。
媒体是代表民众对公权实行监督的,任何公权部门都无权将记者拒之门外,更不得干扰阻挠记者的正常采访。记者与公权部门不是对立的双方,而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正是有了记者的舆论监督,才让公权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真正做到执政为民。某些公权总是害怕记者的采访报道,是一种心虚的表现,说明其工作出了相当大的问题。
在媒体异常发达的当今社会,运用新闻媒体推进和提升领导管理的能力,已经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一项基本功、必修课,不仅需要具备,而且必须修习好。
作者地址:四川绵阳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