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记者从省住建厅获悉,我省日前印发《江西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报告》(下称《报告》),提出6条政策建议力促新型城镇化发展,包括促进江西600万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落户城镇等。(3月17日《江西都市报》)
城镇化建设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特别是在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房地产疲软的情况下,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政府考虑的重点,当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到了关口时,探索因地制宜的社会发展模式迫在眉睫。中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从一个农业为主的国家慢慢转变为一个工业为主的国家,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布局也是合乎两个一百年社会主义伟大复兴的计划。
2016年2月,国务院陆续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城镇化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在“十三五”规划开局之际,决策层在城镇化建设上从各个角度全面部署,多点推进,勾画出中国城市发展的路线图。这是因为,城市的发展和基础设施的改善,对拉动经济增长有强烈的需求。
可以说,城镇化发展规划的颁布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但必须看到在过去几十年发展过程中,中国城市建设太过千篇一律,毫无地方特色。在2015年召开的中国城市工作会议上,高层已认识到城市发展的一些弊端,也设计了未来一个时期的城镇建设的新要求。也就是城市化建设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创新、依法治市,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
那么,从江西省发布的《江西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报告》可以看出,江西在城镇化的顶层设计上,有自己的把握。以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为主体,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和建设;通过区域城市群建设来推进城镇化,通过南昌、九江、赣州为中心支撑,培育建设南昌大都市区、九江都市区、赣州都市区。通过点带线,再由线到面,全面推进城镇化建设。
江西省在城镇化道路上更需利用地理位置,从历史文化、红色精神传承,特色旅游文化区建设上进行设置,设计符合红色文化的江西城市味道。同时,推进城市化和城镇化发展,除了营造宜居和宜商环境外,还应创造和谐的社会、多元的文化、优良的生态、科技创新及其开放互联的环境和条件。统筹推进相关配套改革,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大胆创新,突出地域风情风貌,促进江西特色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才是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张家界在线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