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写家族就是写故乡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3-21 录入:12 ]

摘要:曾有一段时间,我对家族史很有兴趣,就找了好多本类似的书来读。在此之前,曾在书架上随手抽出了一本旧书《苦命天子》,我的书架上有个“随手架”,放的多为随时准备读的书。

贾平凹的《老生》以“民间写史”的方式,在野史与传奇中梳理和记录百年的中国史,是一本十足的以文学方式呈现的精妙乡村史;蒋晓云的《桃花井》讲述国民党老兵返乡之路的悲欢,那些难解的乡愁,也是一部部生动的乡村史;徐则臣的《耶路撒冷》从逃离故乡到怀念故乡,书写了一代人的青春记忆和乡村回味。

邵燕祥先生在《一个戴灰帽子的人》中,撷取了自己1960——1965年间暗流汹涌的几年,突显这些年普通国人惶恐不安的心理起伏线。虽然邵先生是从个人经历出发,但呈现出来的却是当代中国每个家族、家庭都逃脱不开的命运;止庵在《惜别》中,也是从个体家族出发,用回忆母亲的方式,回忆的实际上是一个家族一个时代的“惜别”。

对家族史的兴趣起于王道的《流动的斯文》,讲述合肥张家及后来定居苏州的张家往事,读完开拓了我对张家更多的理解和认识。张家的故事大家比较熟悉,尤其是“合肥四姐妹”的故事,但张家先祖和“四姐妹”的10位兄弟的故事,丰富了张家的家族内涵。王道用“斯文”二字概括张家的家族传统,很贴切。

后来又读了傅抱石二女儿傅益璇写的《傅家记事》,记录了傅家几十年的跌宕命运;赵元任夫人杨步伟写的《杂记赵家》,记录她和赵元任这赵氏一门的真实经历和不凡人生。这两本都是家人或后人所写,自然多了一份对家族的温情和褒奖,这不可避免。安庆叶家故事也内涵十足,关于这个家族,有三本书可读,分别是叶家女婿、美国历史学家周锡瑞的《叶: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叶家成员叶笃庄的回忆录《一片冰心在玉壶》和近几年再版的叶笃义的《虽九死其犹未悔》。

《叶: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有点厚,背着有点沉,好在两天就看完了。这书历史跨度较大,我比较留心和感兴趣的是叶坤厚、叶伯芳父子俩那段。为什么对这段时期特别有好感呢?因为最近看的好几本书,都涉及这段。

在此之前,曾在书架上随手抽出了一本旧书《苦命天子》,我的书架上有个“随手架”,放的多为随时准备读的书。这本书在这个架子上待了好几年了,那天被我带走。一个来回就看完了,大学者的小著作,很好读,同样的感受是不过瘾。咸丰十一年(1850——1861年),在中国历史上真是说多乱有多乱,太平军、捻军、天地会等起义遍及南北,西方列强豪夺中国,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大清朝内忧外患,咸丰帝苦不堪言。真真是“苦命天子”。但看茅著,光看咸丰帝忙活了,“苦命”的感觉传达得不够。老爸道光帝给咸丰留下一个烂摊子,他多么想收拾利索,可能力有限,越想收拾好越乱,到最后,自己躲到热河去,留了个更烂的摊子给恭亲王奕䜣,直至在热河去世。

乱世出英才,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胡林翼、刘铭传、张树声等清代名臣几乎都在这一时期崛起。淮军二号人物张树声就是《流动的斯文》中张家的先辈,《叶: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书中的叶坤厚、叶伯芳父子也崛起于咸丰朝,他们都觐见过咸丰,但不同著作中描写的咸丰非常不同。《苦命天子》中,咸丰处境困苦,每天被各种内乱外患搞得没头没脑,一通乱拳;《叶: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中,叶坤厚、叶伯芳眼中的咸丰很尊贵,他们毕竟官阶太低,得觐见可谓皇恩浩荡。

家族史的确填充了好长一段时间的阅读,但那些有历史跨度的家族离当下太远,虽然有很多照片影像,但我的心里还是难以描绘出那些家族真实的样貌。

家族与故乡,实际上是每个人安身立命之所。写家族就是写故乡,惦念故乡就是对家族的依恋与牵挂。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贵阳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