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守望相助”处 皆可慰“乡愁”

[ 作者:陈怀瑜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3-18 录入:12 ]

乡愁所映射的是事关“吾土吾国吾民”精神家园的塑造之大事业。这种精神家园的失落,因城市生活的“原子化个体”生存方式而异乎寻常地凸显,并打开了“乡村病”与“城市病”的共通之处。(3月15日《解放日报》)

城市化的新时代正在来临,无论乡村,还是城市,都留下了人们生活的足印;加之人口流动性成常态,乡村或城市,都呈现在从“家乡”到“故乡”的变化中。因此,对故土的情怀,表现成一种情感至深的文化乡愁时,显然,它已不在仅仅局限于乡村这个传统的地理标志了。因此,无论乡村,还是城市,只要是那片可以“守望相助”的家园,都一样可以安放我们的“乡愁”。

厚植于土地与人伦的家国情怀,是中国人文化乡愁由来之源头。所以,落叶到根、回家归国之梦,千百年来就成了国人之“乡愁”的主线。现在,我们当然应秉持与传承这一美好的人文情怀,但在对于出生之地,当我们离其而去,身体和情感与之时空相隔后,都会有浓郁的故乡情怀产生,这也正是乡愁氤氲于灵魂之时。在过去悠远久长的农耕时代,人们大多居于乡村,愁思寄寓于此,是以谓之为“乡愁”——乡村与故乡,二者兼而有之。所以,乡愁,并非只是当今身居城市者所以为的“回归乡村之愁绪”。

在当代,城市化进程加快,更多人离开了乡土,他们成了定居或漂泊于城市的“城中人”。加之现代城市与传统乡村在自然环境与人情关系上的大相迥异,更加重了当代人的一种“乡愁病”——它正是人们在内心情感与文化思想上,希冀去除“现代病”或“城市病”的一种精神追求之折射。

不过,人们内心里也非常清晰明了,虽有精神梦回式的 “乡愁”追求,但现实的矛盾心理,更为加深了人们的困惑感,但这并不代表现代人的乡愁,就永远无法和无处安放了。因为,故乡或不可移,但现代人所到之处,只要一生奉献彼处,情感与精神就皆可系于此。那么,何处不是人们的“第二故乡”呢?

特别当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步入和深入到城市生活中,无论是定居者或流动者,人们的各项权力与义务也越来越趋于平等;此时,像城市组成的重要基本单位——社区,人人皆身居其中;当小区中的人相识与相熟于此,成为守望相助者时,社区和其所组成的城市,就应该、也足以能成为当代人“乡愁”的又一安放之地。

随着城市社区化生存的确立,其越来越像村庄基础上形成的乡镇集聚区。因此,当城市中同一社区的人们越来越熟悉,其互助性也在不断地加深与浓厚,乡村中那种传统的人伦关系与美好情感,同样可移植到城市社区中。特别是国家对城市社区的重点指导与扶持下,加之社区志愿者组织的兴起,让现代志愿精神与传统乡村的人情社会理念结合,这让社区成员的关联性、互助性和互动性得以强化。所以,适应当代城市及其社区发展现实,在以社区为基本单位的城市时空里,安放起新时代人们的“乡愁”,必当可为。

现代人或不必过于拘泥于故土与乡愁的地理概念,它更应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思想情怀。所以,作为“精神故乡”中的“文化乡愁”,在当下时代,无论乡村,还是城市,乡愁应皆可安放;灵魂之栖居,在真正“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城市里,也一样可以高挂于情感的枝头,同样能够安放于精神的天地之间。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绍兴文明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