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以“组合拳” 确保粮食产得出供得上

[ 作者:张帆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3-18 录入:吴玲香 ]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饭碗论红线论等一系列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认真落实这些战略,将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重要的物质基础。

粮食安全这根弦不能松

粮食安全这根弦不能松。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张晓山认为,新形势下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是维护国家安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物质保障。今后政府政策的基点将发生变化。粮食安全将更多立足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上,要着力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注重农业技术创新,扩大粮食生产潜能,确保粮食产得出、供得上。

国家要继续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增强粮食主产区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能力,实现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发展和经济实力增强的有机统一。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张俊飚认为,长期以来的重利用轻养护和依靠高投入获取高产出的做法,使得粮食生产所必需的农业资源环境不断恶化和质量衰减,直接导致粮食安全可持续保障能力的不断弱化,粮食安全的风险短期内依然存在。

只有转变方式,充分释放农民的积极性,才能不断适应现代农业专业化、产业化、高标准、高质量的经营需求。山西大学中国城乡发展研究院教授马华认为,当前形势下,传统农业经营方式的适应性问题越来越突出,继续通过粮价保护政策来刺激农民的种地积极性的做法已经行不通。要转变思路,改革创新,不断释放改革红利,进一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以政策组合拳确保粮食安全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等。学者认为,改革目的在于打破2015年我国出现的粮食产量、粮食库存和粮食进口三量齐增的困局。

“‘调结构、转方式、补短板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方式,通过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来不断增加粮食产量,促进粮食安全。张俊飚认为,首先要做好农产品种植结构、空间布局结构的调整,按照市场需要来安排粮食作物的品种搭配、区域搭配。其次要转变以前的以高成本投入为代价来获得粮食高产出的发展思路,按照市场需求,依靠科技进步来推动粮食生产持续健康发展。再次要大力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措施,以弥补农业公共产品供给不足这块农业短板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03-16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