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如何保障农村独居老人的生活

[ 作者:肖琳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3-11 录入:12 ]

假期回家,偶然间听妈妈提起大老舅去世的事情,这个消息让我感觉很吃惊,印象中老舅的身体挺硬朗的,难以想象会突然间就去世了。

老舅是奶奶最大的弟弟,过世时有70多岁了。老舅有两个儿子和三个女儿,他一直跟小儿子住在一起。小儿子常年在上海打工,小儿媳妇也几乎一直住在镇里,租房带孩子读书。三个女儿都嫁到了外村,只有大儿子和老舅住在同一个村子里,但是大儿子因为经营烧砖和木材生意,经常不在家,只是隔一段时间会去看看老舅,所以,老舅可以说是一个人生活。去年11月的某天,老舅半夜起床上厕所时不小心跌倒了,因为只有自己一人在家,加上他的年纪也比较大了,所以根本不可能通知亲人。大概过了一天,因为老舅之前有托邻居赶集时帮忙买些菜,但老舅一直没有去拿,所以邻居打算把东西送到老舅家里,他在门外喊老舅,但屋里一直都没有人回应,邻居觉得有些奇怪,连忙通知老舅的大儿子,大儿子把门打开进屋后,发现老舅躺在床上已经不省人事了,被子上都是血迹,头上伤口上的血也都凝固了。老舅被送去医院后昏迷了好几天,醒来后虽然意识慢慢恢复了,但是他一直不能开口说话。在医院大概住了20多天,老舅自己要求回家,回家后差不多过了一个多月就去世了。

妈妈告诉我这件事后,我立刻想起了自己的奶奶。奶奶已经78岁了,也是一个人住在老房子里,虽然她的身体不错,但年纪大了,一个人生活多少存在潜在的安全问题。周边的邻居很早就搬到县城里了,现在奶奶家附近一片就只剩一户人家,而这户人家平常也是只有两位老人在家。虽然大伯、二伯家也在同一个村子里,但大伯去年起外出打工,二伯因为是大队干部所以平常也比较忙,没办法经常去看看奶奶。我家住在县城里,爸爸现在只能两周回去一次,买点奶奶爱吃的菜回去看看她。有时奶奶感冒了或者腿脚疼痛,除非爸爸回去时奶奶会跟他说说,或者姑姑去看望奶奶后打电话告诉爸爸,否则奶奶不会主动告诉我爸妈。

另外,老人年纪大了,在生活方面也有很多的不方便。奶奶家所在的村子比较偏远,即使去最近的乡镇赶集,也要先走7、8里路,再坐10分钟左右的客车才能到镇里,所以,奶奶现在很少去赶集,一般是托伯父买些菜,但有时因为不愿意麻烦儿子们,她经常一碗菜要吃好几天,有时甚至只用腐乳下饭。我们一家之前商量过很多次让奶奶来县城住,但是奶奶一直拒绝,理由就是在县城生活不习惯,在家里更自由一些。在县城里生活的老太太和老大爷们一般都是呆在自己家里,或者去广场上歇一歇、聊聊天,或者聚在广场、马路边或麻将馆打扑克、打麻将。奶奶一直生活在农村,习惯每天外出干一些农活,的确难以适应县城的生活,但是老舅的意外去世确实提醒我去思考,后辈或者社会应该如何为农村独居老人的晚年生活提供保障。

不管在城市或农村都存在独居老人,近年来,关于独居老人死于家中几个月后才被发现的新闻也屡见不鲜。但是,相比于农村,城市在保障独居老人生活上还是更具优势。目前在为独居老人生活提供保障这一点上,主要是强调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就社会责任这一部分而言,主要强调要充分发挥社区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城市的社区建设走在农村前面,城市相对与农村也更易受益于社会组织。若只就我的家乡而言,社区建设远远落后,在独居老人生活保障的社会责任方面,可能更多还是依赖于乡里乡亲的照看,依赖熟人社会中长久形成的情感关联,但这终究只能在生活的某些方面提供暂时的帮助。而且,由于在我的家乡丘陵较多,村里的房屋分布较为分散,有时可能一片区域只有一两户人家居住,我的奶奶家就是如此,所以独居老人的生活还是无法获得有效的保障。

另一方面,就家庭责任这一部分来说,传统上虽说“养儿防老”,但不可否认的是,总会有一些农村独居老人因为儿女没有孝心而无法安度晚年。且不说在外工作或者在外安家的儿女一年到头很少回家看看父亲或母亲,即使儿女住在同村,也不可避免存在儿女少以关心父母的饮食起居、身体情况的现象。不孝顺的儿女只是导致在保障独居老人生活上家庭责任缺失的一个原因,也有很多儿女希望父亲或母亲跟自己生活在一起,但是,老人总是因为有很多顾虑而拒绝儿女的提议,比如我的奶奶。爸妈多次跟奶奶提出来县城跟我们一起生活,但奶奶一直都拒绝进县城。奶奶的顾虑在于,她难以适应县城的生活。县城的生活习惯不同于农村,县城老人的生活习惯也与农村老人相差较大,对于一生都生活在农村的老人而言,每天忙于农活、面朝土背朝天可能才是让他们感觉舒服的生活方式,生活在县城的老人每天的娱乐活动、谈论的话题、追求的潮流,在他们看来都是很难适应也难以融入其中的。同时,或多或少也存在沟通困难的问题。此外,奶奶的顾虑还在于,如果她来县城生活,一方面可能会加重我们家的负担,另一方面,奶奶多少还是希望老家的老房子不被废弃。

对于她来说,可能老房子在,家就在,这样在外工作的儿子回家也有落脚的地方,过年时,儿女们、(外)孙子女们也能够有团聚的机会。家,就是情感的纽带,把家人联结在一起。另外,老人们可能总是想表明自身对于大家庭的价值,这种价值可能是某种权威或某种情感,也可能只是自己养的一只鸡、自己种的青菜或自己腌制的腊肉、咸菜。奶奶宁愿一个人生活,这样她可以养养鸡、种种菜,当儿女回家看望自己时,她能让儿女带些东西回家,这让她觉得有满足感。不过,最终而言,即使一个人生活孤单,但家的存在让所有的儿女的心里都有一个念想、有一个情感的寄托处。

新年时,听二伯说老家今年要对房屋分布进行重新规划,所有的破房、老房全部都会被拆除、铲平,然后再统一建新房。如果计划能够顺利进行,若奶奶的确不愿意在县城生活,那几年内她或许就能住进新房了,这样家人们也不用再像之前那样那么担心她的安全了。

如何为农村独居老人的生活提供保障,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然而,与某种传统价值、情感相矛盾,似乎又是在思考过程中必然会碰撞到的墙壁。出路在哪儿,仍需要继续摸索。

(作者系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本科生)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新乡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