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三农共同体的构建刻不容缓

[ 作者:其申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3-07 录入:12 ]

在《论共同体的构建》前言中,总体上对共同体的构建可行性、实操性与前瞻性,进行了相关提炼与概述。当然,必须明确的是,共同体虽然是整体的外在形式表现,但这并不等同于无政府倾向的制度设计;不单是把作为统治阶级的政治绝对强势集团,也作为共同体的一种模式来看,更是承认其必然的全局领导权,不挑战其执政合法性。所有共同体在整体上保持政治一致性,这是共同体模式不同于其他理论模型的根本因素。当然,共同体全面广泛参政议政,也将对政治强势集团进行一定程度的制衡,总体保持动态平衡。

那么,在结合各相关要素构建相应共同体时,“三农”无疑是重中之重,其共同体的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的构建更是重中之重。一则源于“三农”涉及的人口规模与土地规模甚为庞大,甚至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根本性地位;二则源于基本占据了贫困总规模的全部,是全面迈入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三则源于自建国以来为构造并夯实工业基础,尤其改开以来为全面发展非农经济,总体上牺牲“三农”甚多,这对于从农耕大国发展到现在所形成的工农业巨大的“剪刀差”就可略知一二,现在到了反哺“三农”的关键时期甚至是敏感时期了。

“三农”共同体的建构重要性,正在于上述论及的这几个核心方面,直接关乎社会稳定。另外,这也是现行宪法的必然要求,工农联盟为基础,反映在经济方面,必然不能偏废其一,这就相应要求必须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全力发展此领域经济。对此,最为有效且实操性强的举措,必须是打造稳固且执行力更高的“三农”自身组织,其在经济方面的形式就是“三农”经济体,是“三农”共同体的经济基础。而“三农”经济体的形成并稳定,才有足够优势尽量缩小其与工业之间存在的“剪刀差”。相交于“三农共同体”建构前,这里面的优势就包括组织优势、资本优势、土地优势。只有集中优势,“三农”问题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这个过程中,政治强势集团可以在原有村(居)自治权的基础上再度放权,并把控总体走向,实现共同体间的动态平衡。

在当下的改革浪潮中,“三农”共同体可切实服务于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绿色化。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土地自由流转,加速农村金融发展,但同时必须保证土地所有权性质不变(农村集体所有制)、承包权不变(农民依旧为土地承包经营权主体)。土地私有化并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好方法,反倒是走回头路,甚至为土地向掌握资本绝对优势的少数人手中聚集而创造条件。这是因为,土地全面私有化后,随着资本运作的深入与集中,农民个体根本无优势对抗资方,必将使土地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形成土地金主。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失地严重,必将再次依附于土地金主,随着盘剥的加剧,这最终更使得劳资矛盾进一步激化。从而生发社会动荡,陷入恶性循环怪圈。

当然,农民对土地的承包权不变也并非绝对,但这种“变”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在剥离农民对土地承包权的主体性后,必须有与此相适应的对等甚至更周全的保障措施,如重庆探索出的“承包权换社保”,与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毫无二致。否则,这里面涉及的不管是土地互换、土地出租、土地作价入股、土地股份合作等,绝对不能完全剥离农民对土地依附性。

总之,农村城镇化应立足农村,依自有资源逐步打造相应的轻工业、旅游业,由此带动起农村服务业。农业现代化方面,应区分土地特点及实际,科学规划指导。适合“大农业”的则全面推进,不适合的则维持不变,统筹安排。在符合“大农业”土地规划的区域,以“大农业”为导向,充分发展“三农”共同体内的各类型农业合作社,并成立各级农会,充分确保共同体法定自治权的行使,以及农民个体的自主权。而目前这种“赶农民进城”的所谓城镇化,是典型的伪城镇化,无助于切实解决“三农”问题,不过是为资本再制造一批庞大的廉价劳动力而已。这也正是“三农”共同体所必须克服并解决的问题。

此外,尤其应避免的是鼓吹所谓“资本下乡”,其不但无益于解决“三农”发展资金短缺问题,反倒更有可能激化并加剧“三农”问题,直至基层不稳,引发全局动荡。“三农”经济体的发展资金问题,应着眼于构建并形成系统有效的村(居)集体内生金融及其体制,以此作为经济体整体上的金融机制。而非鼓噪“资本下乡”,并为资本金主集结土地吹响号角。

还有,在地租地价方面,应尽量保障集体所有制土地的权益,甚至是保障一定的政策倾斜。并采取必要措施,尽量弥合集体所有制土地与全民所有制土地在这两方面的巨大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继续放任工农业的巨大“剪刀差”,仍然牺牲农民来推动改革,而不是用工业创造的巨量财富来反哺农业,则“精准扶贫”仍然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三农”共同体的建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所在,也是充分尊重并保障村(居)自治权的重要表现。同时,“三农”经济体的全面健康发展,也是全面实现小康的重要支撑。各共同体间财富差别缩小,更有利于实现共享与协调,逐渐消除人被物欲的左右及把控。此外,整体财富的积累,也有助于增进对共产这种生产资料全民所有制模式的认同,为终极意义上的自由人与自由社会积蓄力量,达成尽所能、按需分的劳动与分配理想形态。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新浪博客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