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有余】
带着不用继续回到乡村生活的心情,为了个人情怀,希望乡村一直存在下去,那只是滥情。
春节期间,从农村走出来的精英从大城市回来,感慨一番,然后又火急火燎的赶回城市上班了。
乡村生病了,年轻人跑了,田地没人种了,认钱不认人了,互相攀比了,文化割裂了,子女不孝敬了,媳妇儿们摇着微信集体约炮了……凡此种种感慨,颇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意思。
在从农村出身的我看来,农村的文明和进步日渐一日,问题不是现在才有。我老家是河南中部的一个普通村落,距离城市有15公里,具有一定代表性。
认钱不认人是进步。
以前农村干活儿互相帮衬一把,现在“没钱你就不要开这个口”,但是农民并没有因此而生疏,反而干得热火朝天,给人打工相当于将闲暇时间储存下来,他日需要别人帮忙也可以雇人,更为公平,经营不善者也可以将土地承包出去,靠打工维生,收入反而比以前更高。
以前建房屋都是乡亲们帮忙,现在承包出去,效率更高,因为临时拼凑的队伍毕竟还要磨合,还要到处找生产工具,很显然现在建房屋更容易了。
对父母不孝顺的家庭在我小时候就普遍存在了,婆媳关系矛盾,兄弟不和甚至父子不和一直存在,城市里婆媳不和也一样多。
不过因为城市居民居住分散,家庭矛盾被掩盖下来,长时间聚一次就是不和忍忍也就过去了。城市老人有退休金,不用孩子养老,还是孩子的摇钱树,所以被温情脉脉的面纱遮盖。
至于性关系混乱,也不是现在才有,而是一直如此。城市中这种情况只会更为严重,农村性关系混乱,不过是城市的投影而已。
农村一直就没怎么好过,30年前我就看到父子打架、群斗、婆媳争斗,偷鸡摸狗,互相倾轧。
现在农村人不养鸡,因为院子都水泥化了,鸡随便拉屎太难看,就是圈养气味也难闻,所以大多数农村人也吃不到土鸡,想吃鸡要买。由于同样的原因,也不再喂猪了。
以前院子里种上速生树木,可以卖钱,现在都是种上果树,因为地面硬化怕树根破坏,也因为赏心悦目。
从着装上看,年轻人追赶时尚,女儿已到了出嫁年龄的大妈们也颇敢穿,四十岁这一代普遍受过初中教育,外出打过工,眼光和品味都在提高。
此外,喝酒的时候不怎么劝了,空调冰箱悄然进家,家里装地板砖了,装了太阳能可以经常洗澡了。
不过,从城市回来的青年们还是感受到差距,他们描绘的乡村图景令没到过乡村的国人动容。有人觉得有义务开出药方,治疗一下乡村问题。
但在我看来,乡村有自己的宿命,解药只是添乱。
农村人结婚,女方要求男方在城市里买房,这就是清晰的信号,即使这一代不住在城市,那么下一代也会去。到时候,多数农村将不复存在,还用开药方吗?
不是农村不好,而是城市更好,在城市里更赚钱,城市生活更便利。
所有建设社会主义美丽新农村的努力,不过都是在浪费财力,10年前农村人盖新房还可以理解,因为既可居住又可用来展示,可现在再盖新房就没有意义,未来只能是人去楼空。
前几年河南、山东等地为建设新农村,在农田盖几栋楼房,希望将农民迁往楼上,新楼已盖却没人愿意上楼,与此同时到城市中买房的大有人在,这是因为违反了客观规律,乡镇政府所在地经济都已破落,农村资源顺着便利的交通向三线以上城市集中。
我所到过的一些河南地区,政府花钱将山上居民搬迁下来居住,生活质量有了飞跃发展,如果将钱投在山上,山民们永远不可能享受这种便利。
顺着这条思路就可以发现,城市扩张一直是对的,房地产过剩只是暂时的。不少人嘲弄政府补贴农民买楼,是为了让农民解决产地产过剩,嘲笑者最终会发现,购买城市楼房而不是在老家盖房者将会受益,这种引导是正确的。
应该做的是给城市开药方,怎么以更从容的方式接纳新居民,规划更多居民区,建设更有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
带着不用继续回到乡村生活的心情,为了个人情怀,希望乡村一直存在下去,那只是滥情。每个人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这个愿望的解决办法是城市化。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证券时报2016年02月22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