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探访浙江某地,沿途看来建筑物外观已经同工业化国家无异,博物馆、别墅、高端公寓、工业区、创业园。不经意发现车票价格居然较二十年前仅微涨,当然乘车环境的舒适度已经大幅提升,显示当地有强有力的财政基础。
二十年前,当地创业企业家发力通讯设备,从简单的电缆挂钩逐渐步入产业链高端,终成为光通讯的开发和制造中心。
历史阶段已经不同
我们常说农村发展,有很多难点,但是却没有充分意识到,历史阶段已经不同;今天,工业到了可以带动农业的时候。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蔡昉曾经列举数据,2012年农户纯收入中有65.6%与农业无关,而在当年增长的收入中,这类收入的贡献更高达78.5%。也就是说,农民不是靠农业增加收入的,这与农民没有彻底转出有关。
蔡昉指出,近些年农业的机械化大幅度增加,机械化拖拉机和牵引农具的增长速度都是两位数,但由于农业经营规模较小,导致投入到农业的资本和各种补贴形成边际效应递减。
蔡昉的结论是,继续保持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实现资源重新配置的效率,为全要素生产率做出贡献。
社会资源持续倾斜
过去六七年,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在持续缩小,从2009年的城乡居民收入比是3.33:1,到2014年这个比例降到2.75:1。这背后部分原因是社会资源的持续倾斜。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前期在接受《瞭望》采访时,谈到由于房地产陷入了“严冬期”,及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快速下滑,对农民扩大就业不利。
同时陈锡文强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三农”问题是短板,因此根据五中全会的精神,必须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解决好“三农”问题上。如果到了2020年,“三农”问题的矛盾不是缓解了反而更突出,那么全面小康的成色就不够,就不能令人信服。
农业已经成为朝阳产业
春节前后各地的菜价居高,部分地方居高的行情延续到了节后。直接原因是南方遭遇了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当然春节是我国传统的消费旺季。
但是蔬菜价格上涨,将是一个长期的趋势,原因也很简单,本来就是劳动密集的领域,薪金一直在上涨,同时,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品质的要求也在提高。
农业不仅仅是第一产业振兴的问题,产业链亟待延长。“我国农业一直面临着效益不高、竞争力不足的困难,而要提高比较收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就是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去年末在接受采访时指出。
陈锡文也指出,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能够为农民创造就业、提高收入提供基础性保障。比如一二三产业融合最能见效的是乡村旅游业。
创业环境空前向好
无论是返乡创业也好,新农人也好,或者没有充分意识到,今天身处于一个空前的创业环境中,也可能是一个难得的时间窗口。对照80年代、90年代,已经过去十几年的互联网创业者是没有这样的环境的。
从土地流转、农房抵押贷款,到各地的鼓励返乡创业举措,农民上网培训,以及基础设施的,新建改建农村公路,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还有2016年开始的农商行上市。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研究员崔传义认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创办了数以百万计的中小微企业,这有利于让众多创业创新主体、资源参与发展,带动农民就近转移就业、利用农闲时间充分就业。
一亩田分析师认为,过去三十年,中国经济已经证明了自身的成长潜力,而农村经济是中国经济的一部分。从农产品上行开始,之后是农产品加工,接下来是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农村消费市场的形成,这个过程中,许多年轻人会成功追逐到自己的梦想。
我们说,青年要树立农村必定富的信心,而预见未来最好的方式是创造未来。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一亩田农业资讯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