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两则新闻引起了笔者的关注
一则是在成都邛崃临济镇瑞林村,留守儿童因为要和母亲分离嚎哭。
媒体报道,春节过后,40岁的植大姐要回成都上班了,7岁多的儿子峰峰吵着要一起,爷爷奶奶在一旁拉都拉不住,峰峰一直喊:“你们不能这样对我”……据了解,植大姐已经离异,家里还有一个女儿,她必须要出去挣钱供两个孩子读书。
一则是国家发展改革委与阿里巴巴集团在京签署结合返乡创业试点发展农村电商战略合作协议。
未来三年,双方将共同支持300余试点县(市、区)结合返乡创业试点,发展农村电商,并按照合作节奏设立约1000个县级服务中心和100000个村级服务站。
因为感受到了前者的无奈与悲苦,所以第二则新闻显此刻显得格外有价值。
如果,在成都的植大姐家门口,也有这样的一个村级服务站,她是否就可以选择在家门口就业,照顾双亲、抚育儿女、共享天伦。
如果,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燎原之火真能点燃广袤的农村大地,至少,那些关于留守的故事会更少一些,关于分离的泪水可以少流一些。
大量留守儿童出现,已经越来越成为社会不可承受之痛
三十多年来,城镇化浪潮下,给了更多农民改变自己命运、改善家庭生活的机会,这也是时代的机遇。但是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种种问题,亲人的分离、农村的凋敝,尤其是大量留守儿童出现,已经越来越成为社会不可承受之痛。
在很多地方看到的普遍现状是,父母为了孩子上学筹学费出去打工,但是留守的儿童因为缺乏父母管教,多数不到初中毕业就辍学了,再开启又一轮外出务工、儿童留守节奏,陷入贫困恶性循环。
已经有越来越多外出务工的农民意识到了这个问题,随着孩子长大,很多父母都在考虑是否应该回乡陪伴。毕竟在现实的种种壁垒下,把孩子接进城市面临很多制约,生活成本、户籍限制、无人照料等等,这些问题短时间内恐怕很难改变。
但是,回乡,这条路也并不见得就好走。城市毕竟机会多,只要肯干,就算没有一技之长也能轻松就业,但是在中国绝大多数农村,产业支撑的乏力导致就业、创业机会匮乏,给农民选择的余地极为有限,虽然在这片土地上确实诞生了不少创富神话。但是从概率上看,农村的创业发展依然是一条狭窄的道路。多数农民只能在一番纠结之后再度踏上进城务工的道路。
就像植大姐一样,虽然不舍,却别无选择。
发展的问题终要靠发展来解决
城镇化进程势不可挡,必将有更多农民进入城市。但是,即使城镇化率达到70%,依旧有数亿农民在农村生活,他们的希望在哪里?尤其面对这么多的留守难题,时代能否给与人们更多选择的权利?
发展的问题终要靠发展来解决。“互联网+”的推进,改变甚至可以说颠覆了这一切。农村为什么落后、农民为什么贫困,不在于资源短缺、不在于人才缺失,根本在于他们距离市场太远,这是天然的鸿沟。很多地方盛产优质特色农产品,城市求而不得,但是因为没有品牌、没有渠道,卖不出去只能就近销售,农民永远富裕不起来。但是互联网,它拉近了农民和市场的距离,一个崭新的世界忽然被打开了,在这个平台上,农村的建设、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富足就有了更多可能。
笔者曾经长期跟踪调研淘宝村发展,真切地受到了在信息化浪潮中,农民如何利用互联网改变自己的命运。以山东省菏泽市大集镇为例,这里曾经只是一个中国再普通不过的农业乡镇,没有交通优势,不临国道、省道,只有一条县级公路,也没有资源优势,务工是农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但就是这个地方,靠着历史上零星几人搞摄影服饰、布景加工的传统,用不过三四年时间,发展成为拥有6个“淘宝村”、主营演出服饰生产加工的大众创业基地。
在大集镇丁楼村,全村300户家庭有280家开有淘宝店,全村年销售收入超100万元的服饰加工户达30多家,其中7家服饰加工企业销售额超过500万元。
目前,全镇从业人员超过1.5万人。2014年,经济总量是17.6亿元,比2013年增长了近20%,在全县排第11位,其中淘宝销售额接近6亿元。
因为主打儿童演出服饰,每年六一前夕是这里销售最火爆的时候。去年六一之后,仅丁楼村新添车辆50多辆。丁楼村一个小伙子和隔壁村说亲,全村浩浩荡荡开过去20多辆车,对方二话没说就同意了。
收入增加是最显著的变化,而更重要的是,因为农村电商的兴起,大集镇人口开始出现回流,超过160位大学生回乡创业,2500多位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工作。
有一家三个儿子都读了医学院,但如今这哥仨儿都投身电商创业,全家人支撑起了一家年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的服饰公司;一位在读研究生,放弃了她并不喜欢的化学专业,肄业回家,帮助父亲成立了一家服饰有限公司,年销售额达500万元;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的毕业论文聚焦这里,并且在村里设立了博士工作站,一边帮助农民发展网商,一边调研……
“互联网+”能否成为撬动农村发展的支点?
过年之际,各种“返乡体”井喷,大家都在感叹农村村庄凋敝、人口外流、生机乏力,一幅“逃离”的境况。但是在这里,有产业、有年轻人、有知识分子、有斗志、有希望、有未来。在电商带动下发展起来的大集镇正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事实证明,农民是最富有创造精神和吃苦耐劳品质的,这都是创业者必备的素质,他们只是需要一个支点。
虽然现在关于电商经济,存在很多争议。但是,它所带给农村、农民、农业新的活力与希望,却无可否认的。你们看到的是城市商业街熄灭的霓虹灯,我注视的是田间阡陌燃起的袅袅炊烟;你们在意的是巨型Shopping mall里门可罗雀,我欣慰的是农村创业大集人声鼎沸。没有哪一种更好,这是时代的选择。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市场,但是需要外来商业力量的撬动,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眼下,除了阿里之外,许多电商巨头也纷纷布局农村,国家层面也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支持农村电商发展,这是农村千载难逢的机遇。但是,互联网并非万灵丹,很多地方也不乏农民创业失败的例子。更重要的是,这场由电商巨头引领的农村创业潮,本身必然包含企业的利益诉求。农村、农民在这场创业大潮中能否得到他们想要的,必然取决于他们能否带给企业其所需要的。可以共赢,但是农民的话语权显然更弱。
马云在同阿里农村淘宝员工内部交流时表示,要用利他思想影响更多农村,这是我们所乐见的。但是却也不能简单将农村发展寄托在企业的公益追求上,很多事情还要从长远计,在这方面政府、企业、农民创业者都要找准自身的定位。更重要的是,我们期待的互联网创业,不只工业品下乡的农村消费市场开发,而是更多能帮助农民把产品卖出去,实现更有效率的双向流通。
互联网经济会给中国带来什么,这是一个庞大的命题,笔者更在意的是,他把人留在了农村,留在了家庭,并在更进一步重塑着乡村风土人文与社会结构。技术创新带来商业模式的变革最终带来社会治理的改变,这是“互联网+”对三农发展最大的价值。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微信“重农评”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