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一年打工存不了两万元,没想到过年几场牌就输掉一大半——春节期间,安徽省的一些农村青年向记者反映,过年亲朋好友聚会都会摆上牌局,有人甚至将一年的辛苦钱输了个精光。(2月14日新华社)
广袤农村,为何近年来一到春节就出“新闻”?
一年365天,为何差不多只在春节小长假关注农村?而且尽是负面消极的新闻,而且朋友圈总是大显身手。因为城里人或者说曾经是农村人现在缺乏农村身份认同的人掌握着社会话语。这些人大多来自农村,他们现在的身份是城里人,他们把农村当作传统年俗年味最后的栖所,每到节假日回到农村,满怀希望在农村补偿城里少有的亲情乡情,等到发现现代文明的污浊早已腐蚀乡土农村,失望失落之余带着城里人的优越痛陈农村的所谓愚昧落后。
农村的贫穷、落后甚至愚昧,与都市所代表的富足、现代,正是这种对比呈现的中国现状。尽管作为一名在城市生活的农民后代,我常常不敢对我所见的农村做出某种记录,我甚至不愿向任何人去抱怨那些“返乡”文章中所描述的一切,比如简陋的房屋、落后的交通、昏暗的灯光、脏乱的卫生等,但是作为一种事实,我们日常生活的城市与父辈们终生浸淫其中的乡村之间的现实差异,其实早已存在,而且不会很快改观。
“返乡日记”的受关注程度,标记着城乡差距的凸显程度。说到底,它不是一场文明的冲突,只是一种因无法同步发展而产生的陌生感。
为啥年轻人一回农村就卷入“赌局”?
随着青壮年外出打工成为常态,乡村人气稀释,民俗活动凋敝。乡村的过年,有如鲁迅《故乡》的萧瑟,一些污浊的风尚乘机野蛮滋长。牌局上输掉辛苦打工的收入,乃至赌博场上小老板输掉数年的积蓄是常事;更值得忧虑的是,由此可能引发一系列民事纠纷,乃至伤害盗抢的刑事案件,让本已凋敝的乡村额外笼罩一种不祥与危机四伏的诡异气氛。
从起初的勤快、农活干得好到读书有出息,再到“以票子论英雄”,伴随着社会变迁,农村青年的社会评价标准越来越单一化、庸俗化。在一个习惯用财富来衡量一段生活好坏的时代里,农村青年也渴望迅速摆脱因贫困带来的自卑、不安全感和身份的缺失。“牌桌上不能怂人”,扭曲的价值追求,让一些农村青年“宁可输钱,不能丢人”。
曾经听过一个村支书的讲座,有句话我始终记得,他说:“我们村之所以太平、富裕、稳定,就是因为大家都在大棚种菜,手里的活计一直有,没有功夫调皮捣蛋”。话语简单平实,可蕴含着深刻道理。为啥年轻人一回农村就卷入“赌局”,陷入赌博的泥潭不能自拔?有一点原因不能忽视,就是他们在家里无所事事,村里没有适合年轻人的文化娱乐活动,产生了“既然闲得无聊,索性还不如跑去赌博寻乐”的念头。千丝万缕,疏而不乱,事出皆有因,缺啥就补啥。针对年轻人的想法和现状,完全可以开发新的项目、创新娱乐生活、构思致富良方、繁荣农村文化,让人们动起来、忙起来、富起来,自然而然就会远离赌博这个坏家伙了。
每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人,都不愿也不忍自己的故土如此凋敝
面对乡村的人力流失、人文塌陷,秉持无可奈何的畏难和无为态度,只能眼睁睁看着它日益衰败;可是,一旦基层把自己的职能从经济上、社会治理上、文化建设上全面运作起来,除了考虑“经济扶贫”,也重视文化扶贫,则大有作为。毕竟,每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人,都不愿也不忍自己的故土如此凋敝。
过年豪赌输掉一年辛苦钱,这不应当是农民素质乡村风气的反面注脚,而是对淳朴风俗回归的呼唤。乡村基层组织的领跑作用当积极发挥起来,同时,扶贫的观念亟待修补完善:贫穷或贫困,重视经济上“富起来”,也需有情怀、负责任地兼重社会治理、文化层面的“脱贫”。
微言大义:
@兔小2_em:不止安徽。我们福建也这样。每年都乡下拜年都是在牌桌上的。
@我是Caesar:10年前的农村就这样了吧。辛辛苦苦在外面打工一年,春节几天输光,然后继续出去打工。
@弎言弍语:春晚这么丰富的精神文化节目不够满足需求么?
@ppuuk:那你得反省一下现在农村过年还能干什么,以前还有歌戏,打球,舞龙各种活动,现在农村的文化建设等于零。
@如大仙:不仅因为没有其它娱乐,还因为没有其它可以炫耀的。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虽然很残忍,但中国农村正在凋敝却是不争的事实。田园荒芜、精神空虚,才有了无所事事的年轻人沉迷赌博。城市化的裹挟下,农村不再是一个诗意栖居地。种种问题,让人思考农村的未来。
农村应该是什么样?很多人比较羡慕日本的农村。和城市差别不大,交通发达,整洁干净,有些地方甚至比东京、名古屋更舒适。日本农民在养老待遇上和城市居民一样有年金制度,另外日本农协极力维护农民权益,给农民提供产购销一条龙的服务,农产品“不愁销路”,而且可以卖出高价。这样的农村,最起码不会吓跑一个上海姑娘吧?
和日本比,我们的城市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年又一年,不希望只是春节前后,农村问题才会被想起,飞奔的中国,需要等一等她的农村以及农村的人民。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经济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