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依然回到农村老家,陪父母一起过年。
期间,走亲戚,或亲戚、朋友、老乡来访。大多想和我聊聊当下经济社会的事,当此下行压力之下,会是什么走向。
记得是在除夕的前一天,我的一位老乡给我打电话,没有什么事,就是发发牢骚、吐吐怨气,顺便也就问问未来怎么办。他是一位建筑包工头,已经在城市打拼三十年了。他说,在外面做建筑的确有些难,找活难,找到活了找劳动力难,活干完了讨薪又难,但怎么难也没有现在这么难,快过年了,农民工的工资依然没多少着落。他说,手底下几百号人,一般只能给个几千元钱打发一下。农民工们很有怨言,一年到头拿这么点钱,觉得怎么过年呢。可他有什么办法,老板不给他钱,他也“生”不出钱。
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不少亲戚、老乡今年过年回来得比较早。几乎同样的问题就是,不少厂子已经关门了,不知道今年还有没有活儿干。
就在前日,一位在城里开出租车的老乡有些茫然、纠结,他说,现在反腐也好,改革也好,动作都是挺大的,老百姓也看好、也叫好。但是好像就缺了那么一点“实际”的东西。
说这话时,我起初还没听清,他又解释了一下,就是这个“实际”。
他说,在现在的状态下,有一些人的既得利益受到了冲击,比如官员不再那么嚣张,至少明里是不敢了;再比如某些行业,过来依靠官商或腐败、奢侈的,也失势了。应该说,“破”的已经进入到了一个阶段。
那么问题在于,“立”的怎么“立”,对于广大普通老百姓来说,应该得到什么,又得到了什么?实惠在哪里?“实际”的东西在哪里?是不断上涨的工资收入,还是买得起的房子,亦或是不用操心纠结的小孩读书和医院看病,还是让人安心、放心的养老金,以及安全、放心的投资理财。
一番话还真是说得我一时无语,没有想到他会纠结于这两个字,“实际”。
自古以来,中国人最讲实用主义。即使是宗教信仰,并不一定是信仰,而是最终追求“实际”,给我个官当,给我点财发,给我生个儿子,给我求个桃花运。
这也在提醒我们,这些年出台了很多很好的改革举措和政策措施,美好的蓝图已经绘就,局面已经拉开,问题在于,怎么落地,怎么变成人民的获得感,怎么变成人民实实在在享有的成果,谁来落实,谁来保证不走样、不变形,这应该是新的一年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碧翰烽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