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夕,我们到鄂西湘南等地探亲访友,趁农民工返乡、家家户户团聚之际,走访了多地村寨农户,了解到农村孩子又出现上学难的问题。我们发现,不少地方教育部门将国家农村城镇化战略简单地理解为“向城镇转移”,于是乎,一些县级教育部门一声令下,减掉了对村级幼儿园和小学的投入并责令其向乡镇合并,乡镇高中向县城集中,形成一股“停办村校向城镇合并”之风。(2月16日《人民日报》)
无论出生在繁华的城市还是贫瘠的乡村,孩子既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更是国家的未来,重视对孩子尤其是农村娃的教育,更事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在现代化农业生产中,更需要大批具有现代化知识的新型农民来支撑,从这个意义上说,重视对农村娃的教育,也是在维护国家农业乃至粮食的安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句俗话叫“无农不稳”,没有农业的发展和粮食安全做保障,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由此可见,重视对农村娃的义务教育,对一个国家的长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
尽管长期以来,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很不平衡,但农村学校尤其是村办学校的普及,不但为农村娃就近入学提供了很大便利,使得适龄入学儿童都能够在付出极少上学成本的情况下顺利接受义务教育,虽然这些村办学校客观上条件落后,师资力量有限,但至少“主科”学习能有保障。特别是当村办小学校成为孩子学习玩耍的主要场所后,不仅家长愿意积极将孩子送到学校,辍学现象也极为罕见。而随着“希望工程”的遍地开花,很多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也有了很大改善,但当很多人对农村教育充满乐观和期望时,某些地方畸形的城镇化思维和片面“撤区并校”举措,却让一些农村业已形成的良好教育局面遭遇严重挫折,甚至频临“毁灭”。
从报道中就不难看出,在鄂西湘南等地一些农村学校,当地政府以推进城镇化建设为由,对乡村教育资源不是添砖加瓦,而是搞釜底抽薪,有的村级教育设施荒芜废弃,有的校舍成了仓库、牛栏、养鸡场。孩子上学成为当地农民最为头疼的一件事,由于村校停办,孩子不得不到十几里外的镇办学校寄宿读书,不仅大幅增加了农村家庭孩子的教育成本,辍学现象严重,也使得很多孩子不再热爱上学读书,小小年纪要么在家玩要么随家人外出打工,这样的教育现状又如何不让当地很多家长为此“揪心”。
显然,推进城镇化进程不能让农村娃付出“上学难”的代价,没有对农村娃教育上的关心和重视,这样的城镇化建设更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常言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推进城镇化建设与给孩子提供就近便利入学接受正常义务教育,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矛盾或舍其取一的问题。造成这种极不正常的教育现状,除了地方主政者畸形的政绩观念以外,更有发自内心对农村娃教育的重视不足,并没有把培养新一代有知识的新型农民视为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百年大计”,既有观念上的走偏更有短视政绩观心理的作祟。而出现在鄂西湘南等农村地区的这一教育“怪现象”,事实上在全国也有一定的普遍性,也是一种变相的“撤区并校”。因此,要改变这一现象,还不能仅从“恢复村校”着眼,更需要从思想意识中消除对农村娃教育的“漠视心理”,把让农村娃接受良好教育提升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与社会稳定的高度,是如此,农村娃才能像很多城市孩子一样成为现代中国未来的建设“脊梁”。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青在线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