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以“召回”倒逼干部实干

[ 作者:余志勇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2-08 录入:7 ]

湖北黄石市56名驻村工作队长近日因精准扶贫不给力被“召回”,参加集中训导班学习。这是黄石首次就具体项目举行干部“召回”训导。  人民日报 1月4日

“水不惊,鱼不跳”。对选派的蹲点干部和第一书记通过调查,把有脱贫攻坚能力、经验不足,土办法不行、老办法不灵、新办法不会、好办法没有,破解难题无力度;进村不入户,入户走走过场,露个面、点个卯、握握手、照照相;口号多落实少、盆景多风景少,热衷于搞马路边的“盆景”项目、面子工程的一些领导干部“召回”。并通过转变思想,训导安排,专题授课,警示教育,反思自学等方式,给“召回”干部“回炉加钢”。无疑是对失职干部不胜任怎么办作了诠释,也是给干部什么情况下“能上也能下”进行了注解,更是对干部管理模式又一次积极尝试。笔者以为,以“召回”倒逼干部实干,是变管理被动为主动,人性与理性有机结合。

就“召回”而言,无论是食品问题的召回,还是汽车问题的召回,亦或是领导干部失职、不给力的召回,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降低各种安全隐患,缩小可能出现问题的隐患。或许“召回”涵盖着无奈的成分,但此举对商品不合格,次品、赝品、冒牌产品来说是查缺补漏,对不作为、乱作为、怕作为的干部,同样是医治权力生态中“庸政懒政” 的沉疴痼疾,给为官不为者套上“制度的笼子”,让他们有可能既丢“面子”,更会被挪“位子”。

以“召回”倒逼干部实干,的确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尤其是对扶贫工作,更是一场不能输的战争,如果工作上不上心,不能在工作中表现相当出色,通过扶贫开发工作锻炼自己,那么在以后工作中无异于百害无一利。召回不力干部,辅以跟踪检查3个月,对鉴定不合格者面临转岗、降职、解聘等处理,是用制度化的惩戒措施,以刚性问责树立干部对人民的敬畏,对规则的信仰。也才能避免在工作中故意不作为、懈怠惰政、自我摆烂,在被召回之后培训之后,借助岗位安排的机会“暗渡成仓”谋求转岗、换岗,打规章制度“擦边球”的投机者。

同时也应看到,对不给力干部“召回”以及“召回”后训导尤为重要。如何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评判标准,让考核具有说服力?如何让“召回”的领导干部不在“惰政”甚至“躲政”?如何在“返工”和“修理”中强化制度执行力,做到规定面前一视同仁?如何在干部召回制度这个充满人性化管理色彩的发展过程,对每一位干部的培养和使用培训到位?说到底,干部“召回”重点不在“召”,而是唤醒干部的责任意识,在“回炉淬火”中达到更有作为的效果。

把不给力干部“召回”算得上是解决干部管理问题的一剂良药,但也绝非“灵丹妙药”,它的看点在这个制度召回后,不是“一召了之”,而是通过多种形式训导,实现干部召回与干部监督、干部问责的协调一致,让鉴定是否合格成为干部监督、干部问责的有效补充。与此同时,避免了对不力干部召回后的简单问责,打消了“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心里,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再次为群众多办事、办好事的素质与情怀,这比什么都重要。

以“召回”倒逼干部实干,同样也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有效举措。诚然,作为领导干部必须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而且在成长和工作中要接受各种挑战和考验过程中,适应当前发展状态和状况,形成干部队伍良性循环。鉴于此,干部被“召回”,既不是一棍子打死,亦非无休止地下不为例,而是对权力监督,值得一赞。

作者地址:四川北川县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