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政务微博由“痴呆”到人人点赞

[ 作者:梦中国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2-01 录入:12 ]

截至2015年底,新浪微博平台认证的政务微博达15.2万个,年发博量达2.5亿,阅读量达1117亿。与政务微博快速发展形成反差的,则是良莠不齐的现状。不常更新的“僵尸账号”、自说自话的“官腔账号”、不负责任的“应付账号”,成为遭网友诟病的三大短板。(1月28日人民网)

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信息传播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态势席卷了整个互联网。与此同时,数字新媒体快速发展,业已融入社会生活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作用更加直接、效果更加显著、影响更加深刻。

乘着互联网技术的东风,自2011年起,我国政务微博蓬勃发展、百花齐放,各地政府机构通过建立政务微博,以微博交流等方式搭建起集民智聚民心、传民意献言策双赢平台,形成“微博问政”的新形式。政务微博如雨后春笋般开通,成为政府机构形象的重要展示平台,他们或在突发自然灾害、社会事件中第一时间反应,发布权威信息;或兢兢业业做好日常运营,与网民密切互动,传递正能量;或巧用微博平台,创新方式,形成有自身特色的运营模式。

政务微博异军突起成为备受追捧的舆论新阵地,然而,并非所有政务微博都如此“给力”,也有部分政务微博的实操、监管和效果不佳,令民众大为失望。当前政务微博群体中相当数量的患上了痴呆症,既盲又聋,自言自语。

之所以如此,原因不外乎有以下三种:一是追风赶时髦,有身而无魂。部分政务微博开通之初定位不清,认为大家都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自己也需“与时俱进”,跟着开通微博图新鲜,却疏于管理成了“僵尸微博”。这样的微博是开通了,但微信息、博告知的功能却没有实现。二是套话打官腔,有口却无声。部分政务微博对自身作用认识不准,将自身标定为政府的传声筒、放大器,一开口就是“公文”、“通报”和“消息”,用词正式官方,让民众敬而远之。三是敷衍不负责,有言但无心。部分政务微博态度不端正,发布信息事先不核实、事后不解释,应付了事、流于形式。

政务微博作为政府喉舌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准确发布信息,既利于正确引导舆论稳定社会,也利于凝聚民心汇聚民智。微博问政恰恰为领导干部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政于民提供了一种便利。笔者认为,开通政务微博是一件实现“织博为民”,树立政府良好网络形象的重要方式和手段,若要真正发挥其作用,首先需要提升自己的水平、提高政务微博的质量;其次要明确政务微博的定位和功能,加强与民众的沟通交流;再次要提高社会责任感,提升工作人员媒体素养。“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真正的把政务微博做好,起到引导舆论、服务民生、回应关切、发挥正能量的作用,才能让人人为政务微博点赞!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