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正视错误何尝不是一种进步

[ 作者:何勇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1-18 录入:12 ]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显赫一时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在被曝光处理后成了烂尾,但仍然是纳税人需要填补的“钱窟窿”。即使你不管不问,它们依然在那里,继续刺痛着公众敏感的神经。该如何处置这些耗费了大量公共财政的工程呢?是不顾客观事实,硬着头皮继续“撑下去”,还是扬汤止沸,及时调整?这成为摆在一些地方政府部门面前的一道难题。(1月16日中国纪检监察报)

《左传》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意指一般人不是圣人和贤人,谁能不犯错?错了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了。今日读一文《建立‘容错’机制让干部放胆干事创业》不觉拍手称快。“容错”是敢于直面问题、承认错误,敢于正视问题,纠正错误,不仅仅体现党员干部对错误的态度问题,更能体现党员干部的担当与负责任的精神。

正如文中所言,错误一旦发生,是亡羊补牢,知错就改,还是文过饰非,搪塞推诿,甚至是硬着头皮继续“死撑”到底,在日常生活中皆有体现。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明知错误后仍听之任之,不能及时改正。对错误的态度,不仅仅是党员干部对错误的认识问题,更是对党员干部党性纯不纯的考验,服务群众宗旨意识强不强的检验。当前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牵一发而动全身,其间有“硬骨头”要啃,有“险滩”要涉,骨头有多硬,滩有多险,我们不得而知,我们正在艰难的探索中前行,难免不与“骨头”硬碰硬,不免踩到“险滩”中的“异物”。我们正干着前人未曾干过的事情,没有经验可以借鉴,不可能不犯错,那么,因一时看不准、吃不透改革而犯的错误我们要勇于否决,也敢于否决,要大声的说“不”,不能因怕丢“面子”而丢了“里子”,面对错误要勇于纠错,勇于担当,敢于担当。对就是对,错就是错,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不一杆子打死,向错误学习,在错误中总结经验,避免以后犯同样的错误,绝不能用一个错误去掩盖另一个错误。

改革就是在同错误的斗争中不断前进,特别是在改革的攻坚期,要保护和调动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鼓励大胆改革创新的有益尝试,就要大胆的试,大胆的闯,不仅包含对真理的追求、对胜利的渴望,对未来的信心,也包含对错误、挫折甚至失败的鼓励与包容。

工作干了,错误犯了,很正常。但面对错误,我们需要正视它,不怨天,不尤人,不推卸,不矫饰。正视错误需要修身律己,正视错误需要揭丑亮短,正视错误需要真诚坦荡,正视错误更需要勇于担当敢于负责,这样的正视何尝不是助推改革的推进器,一种进步呢?


作者单位:福宝镇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