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2025年4月28日 星期一

民情不能只记在笔头更要记在心头

[ 作者:上善若水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390 更新时间:2016-01-13 录入:王惠敏 ]

近段时间,新闻媒体上不停地宣传各地干部大记特记民情日记的作法:干部们深入田间地头、走进庄园炕头,倾听群众呼声,了解农民意愿,将老百姓反映的与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当前工作中急需解决的大事小事一并记入"本本",然后回到乡镇,根据民情的轻重缓急,研究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和措施。此举显然是了解社情民意的良措,但根据笔者在基层工作多年的切身观察和体验,有些扶贫工作人员将所记录的“民情日记”拍照晒于微信朋友圈中,各种访贫问苦的“风景图片”和为民解忧的“豪言壮语”被纷纷“点赞”,但实际工作成效却相差甚远。

时下,随着各地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开展,有些单位和部门为进一步深入基层访贫问苦、建档立卡,转变工作作风,都要求干部们记“民情日记”,做到走进群众,倾听群众呼声,为群众排忧解难。一时间,要求者与记录者热情高涨,“民情日记”在各地开始由冷转热。

诚然,“民情日记”作为更好地了解民情、为民办实事的手段之一,应该用来记录“群众想什么、盼什么、希望干部做什么,并最终落到怎么做上”。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个别干部却把“经”念歪了:下村带个“民情日记”本,并不是记群众所关心、想得到帮助解决的,而是做做样子,敷衍了事,甚至当做“旅游日记”、“写生心得”。等到上级要检查了,才急忙“轻描淡写”,而且内容大都不是以民生疾苦为主,而是为自己表功、吹嘘。还有个别干部虽然把群众急需解决的一些问题记了下来,但记录完了也就算完成任务,这种“纸上谈兵”的“民情日记”,对发展经济、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密切干群关系、指导工作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也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诟病。

不可否认,引导干部记民情日记的初衷是好的。撰写民情日记,可以更准确地掌握干部思想、工作动态,及时了解基层群众急需解决的困难和难题,是指导扶贫脱贫工作的有益帮手。“民情日记”虽小,却寄托了每一个普通群众的希望和诉求,是折射党风政风的大事。“记”只是一种形式,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效果才是“民情日记”的精华所在,我们必须要在解决反映的矛盾和问题上做足功课,以对群众真心负责的精神,使“民情日记”反映的诉求件件有落实、线索条条有结果、咨询声声有回复,这样“民情日记”才更有价值。

作为党员干部,记民情日记是一项基本功,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有效举措。不知群众所思所盼,做不好人民公仆。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日渐紧迫,“不容一个人掉队”的“全面建成”目标的实现与扶贫成败与否有巨大的关联。党员干部记好 “民情日记”可为精准识贫,精准扶贫提供重要参考。因此,要从实际出发,做到“动情”记,“用心”做,这样才能避免“民情日记”变成“花架子”,找到脱贫致富的“金点子”。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